延续霸气不留遗憾--安徽散打老将张军勇17年风雨路

2013年05月09日11:09  中国体育报

  本报记者卢苇 7次全国武术散打冠军赛65公斤级冠军,首届亚洲武道运动会散手男子65公斤级冠军,第16届亚运会武术项目男子散手65公斤级冠军……从11岁接触散打,到“称霸”65公斤级赛场,安徽队老将张军勇走过了17年。在刚刚落幕的第十二届全运会武术散打比赛第一次预赛上,张军勇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带领安徽队成功夺得男子团体的入场券。

  从套路到散打:“这个项目能打”

  张军勇与散打的缘分开始于1997年。当时11岁的他由于“学习不好,又特别调皮,家里实在管不住”,被父母送到当地的文武学校学习。一开始,张军勇练的是传统武术套路。但好强的性格,让他入学半年后就毅然改练散打。“当时练武术,很大程度是受电影《少林寺》影响,但后来发现套路跟电影里还是有差别的。正好在学校看到散打项目,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就觉得这个项目能打,就练了。”

  散打的辛苦,也曾让张军勇一度放弃。“1997年的时候,学校的条件还是比较差的,器材少,运动量大。再加上那时候小,在学校不仅吃饭排队,班长欺负,而且还要自己带被子,跟同学合被一起睡。觉得太苦了,特别不适应。”这种“不适应”,在张军勇身上最直接的反应就是“跑”,“从学校跑过好几次,不过没到家就被发现了。”也是这份辛苦,让年少的张军勇觉得“练散打苦比读书苦多了”,开始萌生退意。“虽然也练,但心思就偏向学习,准备走文化考试这条路。”短短两年,原本成绩垫底的张军勇,就一举夺得了全县第二名。

  从业余到专业:“一定要拿点成绩”

  而转折出现在2000年。当时恰逢安徽省组织散打比赛,亳州市教练到学校进行选拔,“当时48公斤级小级别的选手比较少,我正好够条件,教练希望能去锻炼一下,所以就请了假,跟着去集训了3个月。”没想到3个月的集训不仅让张军勇水平大幅提升,也让他重新燃起了对散打的热情,比赛成绩直线上升。很快,他就被输送进了安徽省省队。

  第一次走进省级专业队,让张军勇觉得一切都那么不同。“武校的条件有限,没有正规的沙袋、杠铃……要进行力量训练,我们都是抱人、仰卧起坐什么的,也没见过400米的跑道。而专业队里,从教练、训练模式、后勤保障到恢复训练、器材、医疗等等,感觉都那么专业。”也正是在这样专业的环境下,尽管训练强度“比学校大太多了”,但张军勇却从未想过要放弃,觉得“一定要拿点成绩给家里人看看,也对自己、对队伍有个交代”。

  带着这股信念,张军勇在安徽队一呆就是13年。这些年中,他吃过的苦受过的伤,并不比收获的荣誉少。为了控制体重,他“几乎没怎么吃饱过饭”,曾经一天跑了9个小时的操场。为了打出成绩,他全身骨折不下10处,一次伤后18天就上场比赛了……张军勇说,每次受伤后用冰块冷敷,都感觉“万箭穿心,觉得下辈子做牛做马也再不练散打了,再不当运动员了,太苦了”,但痛过之后,因为这份坚持和喜爱,他却依然选择站上擂台。

  从新人到老将:“趁着还能打尽量努力”

  这13年中,张军勇身边的队友、对手来来去去,他却始终如一。他说,对这个项目和这块场地的坚持和执著就是自己最大的优势和动力。从最初的48公斤级,52公斤级,再到60公斤级,最终,张军勇在65公斤级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还记得自己首次收获冠军是在2007年,而且一拿就是两个——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和冠军赛的双料冠军。从那以后,张军勇在65公斤级的比赛里,就“怎么打怎么有”,开始所向披靡。

  而作为一名老将,他的目标也很明确,“趁着还能打出成绩的时候尽量努力”。尽管因为项目调整,全运会武术散打男子65公斤不再作为一个单独的级别,而改为团体中的一个小项,但他的信念从未改变,“希望能拿到全运会冠军。”第一次参与团体战争夺,张军勇坦言,也会有些许不适应,“因为不仅是一个人在比赛,需要对自己有信心,更要对团队、对教练的安排有信心。要根据比赛的情况,随时调整自己的临场心态,要更注重团队合作,与队友共同努力。”但一旦站上比赛台,“就需要全力拼搏,发挥出最大实力,没什么不同。”

  而此次预赛中,成功带领团队获得决赛入场券,张军勇说已经完成预期。“希望接下来的比赛,自己能继续保持这种状态和这份霸气,按照以往经验,打出最好成绩,不留遗憾”。这次全运会,也将是这名老将的“最后演出”,他说,自己现在不想那么多,“一心一意训练,一切等全运会结束再看。”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