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滑国家队首现北京队员 曾为不能滑冰低烧一个月

2013年02月25日00:00  北京青年报

  无声无息间,室内滑冰在北京城里火了。经营者说:过去我们无法预料到这个市场今天的火爆,现在我们同样无法预知这个市场未来会怎样。

  在这个充满“魔力”的市场里,上演着精彩纷呈的故事。家长为了孩子学滑冰,豪掷百万者绝非个例;资本试水,无意间赚得盆满钵满,投资热情瞬间高涨;专业队濒临绝迹,业余联赛却打得风生水起……

  近年来,北京的滑冰市场爆发式增长。据统计,北京现有的室内滑冰场已经达到15家,黄金时段几乎每家冰场都人满为患,而且不受季节影响。随之水涨船高的是,市内常年坚持花样滑冰和冰球半专业训练的孩子在千人以上,其中各滑冰俱乐部组建的少年冰球队就已达五六十支。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个没有任何行政干预的市场已经造就出国家队队员。未来,中国竞技体育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也许将在这里看到一条通向光明的道路。

  花滑国家队第一次有了北京孩子

  不满15岁的北京姑娘王雪涵[微博],现在每天同自己的双人滑男伴王磊一起,像任何一支国家队的队员一样,周而复始、枯燥而又执著地在位于首体的国家花样滑冰队训练场内从事着专业训练。之前,还未成年的她已经参加过两届全运会花样滑冰女单比赛,虽然没有奖牌,但都拿到了名次。

  去年春天,决定由单人滑改练双人滑,拜师于我国著名教练姚滨门下的她,正式成为国家花样滑冰队的一员,她也成为京城各家滑冰俱乐部培养出的第一批国家队队员。她和搭档的梦想是成为下一个申雪/赵宏博,或者庞清/佟健,在冬奥会的赛场上为国争光。但每天白天的训练结束后,王雪涵会开始另外一种其他国家队队员没有的生活,接受妈妈专门给她聘请的家教进行的文化课学习。“我是一名英语教师,她的英语课就不用找别人教了。但其他的文化课也不能落下,我们家长不希望,她仅仅为了滑冰而放弃了学习。”王雪涵的妈妈说。

  采访中,记者能明显感受到一种意外。家庭中从来没有任何一名成员和体育有过联系,最终却培养出一名花样滑冰国家队队员,而这在以往都是东北孩子的“专利”。王雪涵的妈妈说:“孩子太喜欢滑冰了,她真的不愿意放弃,作为家长,我们这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更希望孩子能走那种相对传统的人生道路。当明星,参加冬奥会,在外人看来固然美好,但竞技体育实在太残酷了,只有置身其中,才能感受到这一点。决定将孩子送进国家队的时候,我们也有过犹豫,不过最终还是尊重了孩子自己的决定。”

  同王雪涵的成长轨迹几乎完全一致,来自于同一家滑冰俱乐部的于小雨、张伊伊也都已经先后进入国家花样滑冰队。她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北京孩子,从小在滑冰俱乐部接受训练,进入国家队前,没有接受过一天专业竞技体育体系的培养。去年,于小雨和自己的搭档金扬一起,已经成为首届青年冬奥会双人滑冠军,被外界视为中国双人滑的希望组合。

  14年前,花滑俱乐部蹒跚起步

  培养出这批特殊国家队队员的北京世纪星俱乐部,是全国第一家滑冰俱乐部,也被业内公认为北京滑冰市场的开拓者。但直到今天,老板范军回首往事,仍然是五味杂陈。

  1999年3月,芬兰赫尔辛基花滑世锦赛,刚刚跻身世界超一流选手行列的申雪/赵宏博因为裁判的误判和对中国选手的歧视,而丢掉了本该属于自己的首枚世锦赛金牌。回到北京后,教练姚滨在和自己第一批弟子范军聊天时,提到了在国内建立花样滑冰俱乐部的可行性。当时退役已久并且10年没有涉足过花样滑冰领域的范军,仅仅凭借对于花滑的热爱,便听从了恩师的建议,成立了世纪星俱乐部。

  “当时,我们连到底是创建一所滑冰学校,还是一家滑冰俱乐部,都没有想清楚。仅仅单纯的是凭借对滑冰的热爱,觉得是个不错的机会,而且也是一份自己始终没有办法割舍的热爱。那时就觉得花滑和冰球在北美地区那么火爆,有那么多人喜爱这项运动,在中国也一定会有市场,但究竟能有多大市场,谁的心里都没有底。”范军回忆说。

  那年,在首体附近一间只有10平方米的小屋子里,世纪星俱乐部开始了运营,学员的上冰时间都是俱乐部向国家队方面花钱租来的。第一堂课,7名教练上冰授课,结果只来了3名学生。要知道,7名教练放在现在的花滑界都是响当当的人物,而当时来首体学滑冰的3名学生,一定会被如今北京学滑冰的孩子们羡慕死。因为由于市场的火爆,这样的知名教练如今已经轻易不会给初学者授课。

  滑冰市场火爆

  超出想象

  “女孩子学花样滑冰,男孩子打冰球。现在俨然已经成为京城中小学生当中的一种时尚。”一家专业滑冰场的经理说。如今,仅以世纪星俱乐部为例,在全国范围内,该俱乐部直营的冰场已经达到7家,而签约经营的冰场则已经到了18家,2015年底前,世纪星的目标是30家。“这两三年来,行业的确有了爆发式的增长,世纪星因为自身教练资源的优势和专业化程度高的特点,在市场当中受益不浅。”范军说。

  由于北京滑冰市场的强盛,北京冰场老板们甚至已经成为整个中国室内滑冰场的“主宰”。目前北京的室内冰场分别为6家不同的公司所有,同世纪星一样,几乎每家公司都已经将自己的商业触角伸向上海、深圳、杭州、南京等南方城市。

  一个有商业潜力的市场,自然不可能被资本所遗忘。国内著名房地产公司华润集团,便是瞄上滑冰市场这块“蛋糕”的资本力量之一。据记者了解,目前华润集团已经确定只要在国内完成一个商业地产项目,就一定会在商场内修建一家室内滑冰场。“商场内的滑冰场能够聚集人气,这也是国内最近两年滑冰场数量迅速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位于北京清河的华润五彩城冰酷运动中心总经理郭子兴对记者说。

  五彩城冰酷运动中心作为京城新建的一家标准室内冰场,华润集团在运营之初,同当年的世纪星心态几乎如出一辙。郭子兴告诉记者:“起初集团公司决定在商场中建滑冰场,仅仅是为了提升商场的品质,聚集商场人气。去年是我接手运营的第一年,不仅没赔,反而在第一年销售收入就过了千万,这明显就是个赚钱的买卖。”说完这句话,郭子兴笑了。

  “按照目前北京市滑冰市场的潜力,即使再增加15家到20家室内滑冰场,也完全能够容纳得下。这个市场所具有的成长性,已经被业内所有人看好。”范军表示。显然,市场的飞速增长已经让投资者不再怀疑这项事业所能带来的利润和可持续发展。

  小孩子滑冰带火市场

  从十几年前的无人问津,到现在出人意料的火爆,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撑着这个市场?“现在小孩子在业余时间选择可能很多,往往会被家长逼着去上各种各样的课外班,但真的很难见到像冰球、花滑这样由孩子逼着家长让自己去学的。”范军有些“无奈”地说。

  对于这种“逼迫”,王雪涵的妈妈同样深有体会,“2008年,当时由于学习比较紧,我不太愿意让她继续练下去了,所以有一个月时间,我没有让她上冰。结果她这一个月一直都发低烧,只能在家养病,没去正经上课。结果一个月后,我发现她在自己的房间里贴满了小纸条,上面写着:‘王雪涵,你从这一天开始再也不能滑冰了。’看到孩子这样我只能屈服了。谁知道,经过这次‘斗争’后,王雪涵竟然不久便练成了好几个高难度动作,一次比赛当她完成所有的动作后,现场所有的家长都在鼓掌,她却哭着向我滑过来说:‘妈妈,以后我还能滑冰吗?’那一刻,我决定支持孩子走下去。”

  著名演员英达同样是这样被孩子“逼上梁山”的家长,他的儿子英如镝几年前,就已经是京城小有名气的小冰球运动员。平日因为儿子喜欢打冰球,英达更是成为京城冰球运动的义务宣传员。现在英如镝已经在美国开始了冰球生涯,但英达父子的冰球事迹直到现在依然是京城不少家长津津乐道的故事。

  作为一家纯商业滑冰场的经营者,郭子兴对自己的收入有过分析,他发现固定到冰场接受教练培训的孩子所占的销售收入已达60%,而逛商场的散客收入则已经低于培训收入。“市内的十几家冰场,除了个别一两家属于纯靠散客支撑,以及像世纪星那样完全以高水平竞技训练为主之外,其余的都采用商业和竞技相结合的模式。学生客源已经成为冰场收入的最重要部分。”郭子兴分析说。

  郭子兴认为,小孩子中目前兴起的滑冰热,可以分为4个层次:一是家长想让孩子多一个兴趣爱好;二是让孩子强身健体;三是为了未来出国留学,融入当地社会,增加一项基本的社交手段;四是向国家队选手方向发展。其中,第三和第四个层次的孩子数量近年来有了大量的增加,这种量变已经引发了如今北京整个滑冰市场的质变。“后两个层次的孩子普遍都来自于收入比较高的家庭,父母受过良好的教育,不少人都是北美地区的海归。他们知道在美国和加拿大,冰球和花滑都是很热门的项目,孩子如果从小掌握了这两项技能,将来出国留学,可以迅速融入到当地社会之中。”郭子兴说。

  家长重金

  支持孩子训练

  其实,无论是让孩子学花滑,还是打冰球,对于一个家庭都是一笔不菲的支出。郭子兴为记者粗略估算说,学花滑,一个孩子一年的支出大约是三四万元;打冰球,因为护具比较贵,支出约在6万元。至于要是像王雪涵、于小雨那样,最终进入专业队,那么一个家庭的支出至少要在百万以上。在圈内,有过王雪涵的父母已经为她投入几百万的说法,记者向王雪涵的妈妈求证传闻的真伪,她笑着说:“几百万有些夸张,但上百万肯定有了,而且在北京只要是固定到俱乐部坚持训练的孩子,家长的投入都要在百万上下。”

  对于自己的孩子已经进入“发烧友”级别的家长而言,毫不吝啬地投入重金支持孩子的爱好,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最近由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的首届北京少年冰球冬令营,虽然只是一些年仅8岁的孩子选手参加,但在不怕花钱的家长们强烈建议下,专门聘请一位来自加拿大的著名冰球教练斯科特担任教学工作。这样的场景让负责本次冬令营组织工作的冬运中心大众冰雪部部长王春露都感慨地说:“现在北京小孩滑冰的规格和要求实在太高了,一个面向8岁孩子的训练营,家长都要求请外籍教练。”

  而在北京的少年冰球圈中,家长为了能让孩子打好冰球,专门给自己10岁上下的孩子配备3-4名教练,也早就不是新闻。当然,家长重金投入后,也已经有人收到了不错的“回报”,不少有冰球特长的少年,已经收到北美地区中小学的录取通知书,远赴海外留学,未来拿到一份来自常春藤大学的奖学金,对他们而言也不再是件难事。

  教练渐成最稀缺资源

  也正是这些愿意为孩子滑冰投入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家长的群体愈发庞大,不仅带动了京城滑冰市场的火热,而且让教练资源也变得格外稀缺。不少国家队当中的高水平教练,都纷纷因为高收入而加盟滑冰俱乐部,最终让高水平的竞技人选不断涌现。曾经培养出李成江的前国家队男子单人滑教练组组长高海军目前就在世纪星俱乐部执教,他的收入比他在国家队时至少翻了两三倍。

  优秀教练人才的稀缺,让各家滑冰场对优秀教练求贤若渴。上个月记者在哈尔滨举行的全国锦标赛采访时,一家北京的冰场总经理也赶到现场,他所瞄准的就是国内专业队当中优秀的教练人才。当他听说,我国前男单优秀选手徐明,现在在齐齐哈尔队做教练月收入只有3000元时,没有丝毫犹豫地说:“他如果愿意来我们冰场,月收入至少比现在加个零。”

  尽管“祭出”高薪的诱惑,但是由于之前基础薄弱,国内优秀的花滑和冰球教练依然稀缺,所以京城滑冰场的经营者,还是明显能感觉到人才难得。“由于缺乏优秀教练,不少之前滑短道速滑、轮滑的人都转行来教孩子花滑或者冰球,有时候还会出现冰球教练教孩子花样滑冰的场面。花滑和冰球是两个专业性都非常强的项目,这种教练员市场的混乱,对于整个滑冰市场的发展无疑是有害的。”郭子兴呼吁说。

  市场规则急需出台

  对于火爆市场背后出现的乱象,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国家体育总局和北京市体育局已经意识到了危害的存在。冬运中心花滑部部长杨东向记者表示:“由于滑冰产业近年来在北京等地的飞速发展,中心已经和北京市体育局联手制定出了滑冰场建设的行业标准。未来针对教练员资格认定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颁布相应的教练员等级考核标准,让孩子们滑冰时不再被没有资质的教练耽误。”

  独生子女、课业压力、竞技体育多年来在城市家长中形成的认识误区……让中国体育几乎每个项目现在都遇到了后备人才严重萎缩的困境。对于花滑和冰球的专业体制而言,也同样如此。哈尔滨作为我国花滑重点城市,近两年在招收小花滑学员时,已经遇到了无人报考的尴尬境地。哈尔滨冰雪运动学校校长孙军曾向记者感慨这种“招生难”时说:“我连申雪、赵宏博都搬出来了,但家长就是不买账啊。短道速滑那些项目还能在农村招一些孩子,但花滑是要求艺术理解力的,城市的孩子是最适合的。”全国只剩下两支成年专业队的冰球在黑龙江情况更糟糕,温哥华冬奥会时,曾经有一名队员只经过了一年专业训练,便代表中国女冰参加了冬奥会,领队于天德面对这一哭笑不得的情况无奈地说:“实在没人可用了。”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黑龙江作为冰雪竞技大省目前在后备人才方面出现的萎缩,不仅在没有任何专业基础的北京没有出现,反而在家长和孩子们极大热情的推动下,正在向一个相反的方向发展。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正在为中国竞技体育探寻出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这也是一条纯粹的职业体育发展道路。

  “14年前,我不能预知未来;14年后,我一样无法预知未来。但我相信这条由纯粹的市场行为塑造而成的发展道路未来会更好。”范军说。记者所收集的资料也从一个角度印证着这种“美好”,京城每家室内滑冰场的会员数量在过去的一年中,几乎每个月都以10%左右的速度稳定递增着。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杜锐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魏彤

  滑冰花费

  初学型:每周上冰1-2次,每次花费约50-80元,装备费用约1000-2000元。年花费约1.5万元。

  进阶型:每周固定上冰2-3次,每次花费约200元(含上冰费、教练费等),装备费用5000-1万元。年花费约2.5万-4万。

  发烧型:每周固定练习5次左右,基本进行长期业余训练,教练费每课时300-800元之间,上冰费另计。年花费约30万-50万。

  骨灰型:长年坚持半专业化训练和比赛,家长专门聘请高水平教练指导,教练费和上冰费因人而异。年花费在50万以上。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