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早,河北区王串场体育公园都会响起明快的健身乐曲,63岁的杨喜萍都会率领银光民间艺术团的队员们跳起老年秧歌和健身操。从1996年组建银光民间艺术团至今,杨喜萍17年来始终致力于推广全民健身运动,始终坚持科学健身。用她的话说,自己最大的满足就是让队员通过健身,身体变得健康,心情更加舒畅。“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全民健身运动的参与者,也是科学锻炼的受益者。积极发挥自己的余热,奉献自己的力量。看到这支健身队日益壮大,我觉得自己这么多年的付出,值了。”
从小,杨喜萍不仅喜好体育运动,而且对体育运动有很高的悟性和热情,这也为她投身到全民健身运动中来,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1995年,当时从事居委会工作的杨喜萍,热衷于体育锻炼。通过一年的锻炼与学习,杨喜萍先后在老年迪斯科、老年秧歌、老年健身舞方面有了一定的造诣。1996年,在杨喜萍发起下,王串场体育公园组织了河北区第一支老年群众健身队伍——王串场晨练队。1997年,河北区举行了一次健身活动展演,杨喜萍为王串场晨练队精心编排了小车会等老年秧歌舞。看到队伍表演节目的装备简陋,杨喜萍就从自己微薄的退休金中拿出1200元人民币,购买了表演秧歌需要的大鼓、锣、镲等道具。在那次河北区的健身活动展演中,杨喜萍率领王串场晨练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1998年,在河北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已小有名气的王串场晨练队被河北区老龄委更名为银光民间艺术团。
作为银光民间艺术团的带头人,杨喜萍非常注重“聚人气”。“我们这支健身队成立这么多年,队员们真是亲如一家,有什么困难大家都是互相帮助,不仅增加了队员间的友情,而且极大促进了队员们的健身热情。”由于银光民间艺术团中有很多队员是空巢家庭和孤老家庭,杨喜萍也制定了一条队员互相帮助的队规。60多岁的队员张秀芝突然因病住院,她的丈夫当时患上胃出血,儿子则在北京工作,杨喜萍就自发和健身队的队员们照料张秀芝。“我们这支健身队大家心特齐,我和队员们早中晚三班倒,在医院照料张秀芝,此外还照料她的丈夫,给他做饭。”正是有这样很多互相帮助的事发生,许多健身爱好者在银光民间艺术团找到了家的感觉,这支健身队伍也因此不断发展壮大,现在已有队员达200多人。
对于自己17年推广全民健身的工作,杨喜萍深有感触地说:“我和身边的姐妹们通过科学健身,越活越年轻,越来越健康幸福,这就是我最大的满足。”
本报记者 梁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