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奥运会后频频爆出的负面新闻,令一度被推上神坛的孙杨逐渐深陷泥沼。究竟是怎样的深层原因,令22岁的孙杨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在公众面前完成了一次“大变脸”?
“新一代”的冲动
过去,中国运动员留给大家的印象往往是谦逊的,即使有十成的信心也不会在人前表露。但身上早被打上鲜明90后标签的孙杨无法认同这样的做法。出征伦敦奥运会前,他就曾高调表示对1500米自由泳金牌志在必得。当媒体询问“万一没夺金”时,他依然气场十足地回答:“这问题是针对没有信心的人的,我很有信心,因此这个问题对我来说不存在。”这样的回答让人感觉很给力,也很新鲜。当然,也会有人认为这小子太过自大,有韩国媒体就曾评价孙杨狂妄得“令人讨厌”。
纵观现今体坛,这类型的运动员不少,比如男篮国青队曾经全队写“血书”要求换教练范斌,冬奥会冠军王濛与领队王春露大打出手。在他们身上洋溢着旺盛的生命力,却也有着一份年少冲动的不成熟。同时,对于过去约定俗成的利益分配方法,他们不再愿意充当体制内的“乖乖仔”,面对问题,他们往往会沉不住气,出现激烈的反弹。因此孙杨会闹出不满“被代言”,几度闹着要“单飞”,以及高调宣布恋爱等事件。对于这样的行为,或许有人会击掌称赞一句“真性情”,但不可避免的,孙杨们也会面临不少人的指责。
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
与大部分从小脱离家庭的运动员不同,孙杨的父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陪伴在孙杨身边,母亲杨明更是直接充当了他的经纪人。夺得奥运会冠军后,孙杨有一回自我爆料,指省游泳中心主任曾不满他父母跟着他比赛训练,当时孙杨立马反击,“是金子总会发光,大不了我不练了,你不让我母亲去,我就不练了。”这样的对话多少显示出孙杨的桀骜和自我膨胀。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对于一直没有脱离家庭庇护的孙杨来说,家庭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一言一行,他都可能以父母作为范本。
比如从伦敦载誉归来后,孙杨首次出战的赛事便是在天津举行的大运会。期间孙杨母亲杨明对媒体记者的那句“别拍了,烦死了”惹来非常大的争议,有细心的人发现,当时站在母亲身后的孙杨对着媒体记者也狠狠地瞪了一眼。其后不久,孙杨更在昆明与记者爆发冲突,继而“爆粗”,孙杨对待媒体记者的态度与母亲如出一辙。再比如,杨明以“你们电视在巴西放,对我们有什么好处?”拒绝了巴西媒体的采访要求,这样势利的思维方式,多少也影响了孙杨的处事方式。殊不见在经历了海外集训后,孙杨立即开始嫌弃带了自己十年之久的恩师朱志根,从2011年开始便提出换教练的要求。这多少不太符合中国人“知恩图报”的传统观念,并被指责为不懂人情世故。
身份定位的尴尬
在一定程度上,打上90后标签的孙杨是特立独行的,但在现行体制下,孙杨的特立独行又与体制产生了激烈地碰撞。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的运动员是国家花钱培养的,因此在找准自己的身份定位,思考前途时,中国运动员要多很多的顾忌。
以网球运动员李娜[微博]为例,娜姐如今被公认为最有个性的中国运动员,她公开表示打比赛不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自己;她在北京奥运会上冲着观众席大喊“闭嘴”,她的教练换了一茬又一茬。这样的特立独行带给她的也只是“毁誉各半”。反观孙杨,提出换个教练,都会引来轩然大波,千夫所指。区别便是前者是体制外的运动员,后者还吃着“皇粮”,靠国家的钱在训练、比赛。其实李娜在“单飞”之前,行事也没有如今高调,就连当年在胸口文了一朵玫瑰花,比赛时她也会用胶布把它贴上。直到脱离了“金牌实验室”后,李娜才展现了真我。毕竟,对于体制外的运动员,人们往往会采取较为宽容的态度。
年仅22岁便成为中国泳坛“一哥”,孙杨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一帆风顺,当巨大的成功骤然降临,年轻的孙杨难免出现自我膨胀和迷失,也没有太多应对挫折的经验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但作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公众人物,对孙杨形象的维护已经不仅仅关系到其本人,更直接影响中国游泳乃至中国体育。在这样的前提下,只让一个母亲或者教练、领导来为“孙杨”这个招牌服务,显然从观念到实操,都是极其落伍的。 羊城晚报记者 苏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