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尔森与中国乒乓的新不了情 与马文革不打不相识

2012年11月28日10:56  天津网-每日新报

  “和中国这些年轻的队员一起比赛,感觉自己都年轻了,我会坚持打下去,直到打不动的那一天。”

  46岁的高龄,40年的球龄,在佩尔森28年的国家队生涯中,有过7届奥运会的传奇经历,曾经对抗了中国N代乒乓球[微博]选手。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职业生涯中,他曾经两度退役,然而骨子里那种对乒乓球无法割舍的爱,又让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复出。这些年,他就仿佛一道倔强的光芒,就那样,在中国选手的垄断中,孤独而傲然地坚挺着,闪烁着。伦敦,当他挥手作别自己的第七届奥运会后,也终于和自己的国家队生涯说再见了。原以为,从此,他会告别纷争的江湖,悠闲地享受生活。却没想到,他来到了这个梦想中的乒乓球国度,加盟渤海银行·天津俱乐部登陆乒超赛场,挥动着手中的那把“大刀”,继续着与乒乓球的不解之缘。

  对佩尔森最早的记忆似乎是从1995年的世乒赛开始,那一年,天津的火爆球市让人念念不忘。虽然那时候更火的其实是老瓦,但那时候我更注意的还是佩尔森。觉得这个金头发、瘦高个子的家伙更帅。

  印象中第一次和佩尔森的面对面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一路狂飙闯进了四强,最终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三名中国选手登上领奖台。那样的落幕,即使他不说,也会觉得心疼。还记得当时男乒主帅刘国梁曾经说,真是对不起老佩了,一直没有让他拿到奥运会奖牌。那一次,作为奥运会的“六朝元老”,佩尔森和比利时老将塞弗、克罗地亚的普里莫拉茨一起,获得了国际乒联颁发的奖章。当时,现场观众起立长时间为他鼓掌的画面,就那样深深地、永久地镌刻在记忆中,沉淀成永不褪色的经典。 

  真正深入接触佩尔森是在新赛季的乒超联赛,感谢马文革将这位乒坛传奇带到渤海银行·天津俱乐部,让所有欣赏老佩、对他肃然起敬的球迷有了近距离观看他打球并和他交流的机会。在和佩尔森接触的这一个月中,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对乒乓球的热爱和执着,他的敬业和专注,他的团队精神,他待人处世的随和、谦逊、幽默和聪明。他和教练马文革的关系非常好,他和队里那些小他十几、二十岁的年轻队员也能打成一片。虽然语言上有障碍,但是丝毫没有影响他融入这个团队。他是主教练马文革口中的“尤尔根”,他是郝帅、雷振华[微博]、胡彬这些队友口中的“老佩”。除了他的外形,有时候,你甚至会忘记他是一个老外。

  当然,更有他的人气。无论是在赛场、餐厅还是机场、火车站,总会有球迷认出他,要求签名和合影,他都会热情地一一满足对方的要求。每次主场比赛,赛场里都是座无虚席。特别是他与球迷的互动环节,总能引起掌声和尖叫声。和佩尔森交手的马龙、张继科都对这位前辈很敬佩,全国锦标赛新科男单冠军周雨更是自称是他的“粉丝”。那天对阵八一队的比赛结束后,吃饭的时候两队队员碰到了一起,周雨和队友们一起跑过来和佩尔森合影。遇到王涛、王励勤这些老熟人,佩尔森会热情和他们交流。老佩也是媒体“追逐”的焦点,对于采访要求他都会满足。有时候,他真的就像个孩子一样,无论是训练还是比赛中,总会有“人来疯”的感觉,越是有助威声,他就会越兴奋,打得越High。他是真真正正在享受快乐乒乓球,那份忘我和投入让身边的人心生羡慕。 

  虽然已经46岁了,身体和竞技状态都不能和巅峰时期同日而语。但是,佩尔森从来都不服老。特别是和中国这些年轻的队员一起比赛,他感觉自己都年轻了。他说,自己也不知道如果不打乒乓球会去做什么。毕竟,他的人生是和乒乓球联系在一起的,一时间真想不出还有什么更适合他。他说,会坚持打下去,直到打不动的那一天。然后,会去好好享受生活。

  佩尔森与马文革

  两个实在人 不打不相识

  早年间,一个是中国乒乓球队的主力,一个是瑞典队的主力,马文革和佩尔森是赛场上的对手。也许,正是“不打不相识”,从赛场的对抗到之后的彼此认同,再到慢慢熟悉成为好友,他们的交情已经二十多年了。如今,随着佩尔森加盟渤海银行·天津俱乐部,马文革又成了他的教练。这些年,无论是否在一起打球,无论联系多还是少,从未让他们的友情变淡。只身一人来到中国参加乒超联赛,佩尔森最信赖的人就是马文革,在天津的这些日子,无论是吃饭还是训练或者参加活动,他都是和马文革在一起,马文革甚至笑称,二人已经“形影不离”了。

  二人的“渊源”要追溯到1985年。那时候,马文革在国家队打球,和佩尔森是对手。“也不知道怎么那么巧,我和欧洲选手交手最多的就是佩尔森,不论是明星赛、公开赛还是奥运会,都能和他碰到一起,而且抽签还总能抽到一起。那时候我赢他挺多的,包括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8进4那场我就是赢的他。1989年的世锦赛,当时瑞典赢了我们,本来那场决赛是想让我上的,但是因为那是我第一次参加世锦赛团体赛,所以未能上场。”

  1992年奥运会之后,马文革赴德国打球,两个人见面的机会更多了,关系也越来越熟了。“我的英语水平还行,他特别愿意和我聊天,我们的关系不错。”1995年之后,马文革一直在德国,当时和佩尔森在一个俱乐部打了两年联赛,大家天天在一起,关系更熟了,不仅是队友,更是朋友。

  那时候,马文革已经在德国安家了,佩尔森经常到他家里做客。后来,马文革的大儿子豪泽出生了,在赛场遇到的时候,佩尔森经常会问,“孩子没来呀?”佩尔森知道豪泽也在打乒乓球,这次来天津,还特意为他带了自己代言的乒乓球板和胶皮。主场比赛的时候,豪泽会到现场观战,小时候他就经常听爸爸提起佩尔森,如今在赛场上看到他,感觉更是不一般。“特别崇拜他,他和我爸爸一起打过球。现在他这么大年纪还能打球,我真的很羡慕他,希望以后我到这个年龄时也能像他一样打球。”当然,小家伙还是更崇拜自己的爸爸。

  佩尔森很随和,口碑很好,马文革也很实在,两个人很投脾气。友情这东西,不分国界,也不会被空间阻隔。即使是在2009年马文革回国后,他们依然保持联系。2010年,天津男乒以甲A联赛冠军的身份获得冲超PK战的资格。那时候,佩尔森就曾经联系过马文革,表达了希望来天津打联赛的愿望。去年底,马文革开始着手运作乒超事宜,当时涉及买壳、找队员,在赞助商还没有确定的时候,佩尔森就和马文革说了想来天津。当时,马文革就答应他,只要一签约运动员,第一个就要他。在球队正式开始球员签约工作时,马文革兑现了诺言。在签约结束那一刻,佩尔森笑着和身边人说:“以前我们是对手,现在他成我教练了。”

  选择来中国打球,佩尔森是希望通过这个最高水平的赛事,保持自己的竞技状态,同时寻找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选择签约佩尔森,马文革也有着自己的考虑。“从竞技角度说,佩尔森状态保持得不错。从影响力来说,他参加过7届奥运会,对抗了中国乒乓球几代选手,知名度很高,具有明星效应。天津已经这么多年没有乒超球队了,他来了会提升球队的受关注度。”

  佩尔森刚来天津的时候,我就曾经问过马文革,老佩这个“老外”的吃饭问题怎么解决。当时,马文革回答得非常痛快,“老佩适应能力很强,他都是和队员们一起吃食堂。”中餐,他从来没有挑剔过。筷子,他用得倍儿顺手。刀叉那些老外常用的餐具,在他面前完全成了摆设。10月下旬,渤海银行·天津俱乐部在广东顺德客场对阵宁波海天塑机俱乐部。比赛结束已是晚上,老佩早已饥肠辘辘。球队在餐厅一起用餐时,老佩用筷子稳稳地夹起了小西红柿。好心的服务员之前还曾特意为他送上刀叉,他连连摆手说不用。

  当然,有些东西他似乎还是吃不惯。比如,按照西方人的习惯,一般不吃带壳、带刺、带骨头的东西。说白了吧,吃鱼,就是直接鱼肉,剔除了刺的。他们通常觉得,吃到嘴里的东西再吐出来不礼貌。还是在顺德那天,饭桌上摆上了切好的甘蔗。老佩不知为何物,我告诉他这个很甜,嚼完吐掉就可以。他试探着将甘蔗放入嘴里,但是很快就吐掉了,之后就再也没碰过。

  对于佩尔森来说,很多新鲜的东西,他还是愿意尝试的,而且通常接受能力还很强。有一回吃螃蟹,面对那个大家伙,他确实无从下手。但是马文革告诉他这个很好吃,并演示了如何“对付”之后,老佩照着样子也是吃得不亦乐乎。客场对阵四川队,赛后大家一起去吃火锅。原本还担心老佩不能吃辣,没想到他完全不在乎。只是对着其中整条的黄辣丁(一种鱼)不知道该怎么吃,身边的人为他演示后,他有模有样地学着“消灭”了一条。

  客场对阵山东鲁能[微博]那天,比赛结束时已经很晚了。俱乐部工作人员小刘的朋友过来请大家出去吃饭,由于时间原因,只有一家烧烤店可以用餐。众人点了火锅和各种烧烤,这当然是佩尔森第一次来这种地方。面对冒着热气的铜锅,他感觉很新奇。马文革告诉他,很好吃,试一下。那晚的东西很对老佩的胃口,过了好些天,他还在说好吃。客场在杭州对阵八一队,当晚在路边吃烧烤。佩尔森觉得很新鲜,这是他第一次接触中国的“街边饮食文化”。他兴奋地跑回酒店拿来小相机,说要照下来留念。

  参加一些饭局的时候,佩尔森也会喝些酒。有时候,啤酒他会主动要一些。白酒、红酒之类的,他虽然没有主动要,但是如果对方让他喝,他也不拒绝,还真是没发现他喝醉过。马文革说,老佩比一般外国人能喝。

  由于语言上的差异,佩尔森和队友们交流,很多时候还需要通过肢体语言。当大家聚在一起吃饭时,所有人都在兴高采烈地聊天时,他听不懂大家说什么,总会一脸茫然。他知道这种现状一时半会儿转变不了,于是又发挥了他超强的适应能力,开始主动学习中文。在成都吃饭的时候,他和郝帅学“担担面”的发音。和记者在一起的时候,他还会学从1到10的手势。老佩还真是聪明,一学就会还不忘。平时在一起聚餐,马文革经常在佩尔森的身边充当翻译。那天在济南吃饭时,聊得太开心了,马文革竟然对着佩尔森说起了中文。老佩一脸茫然,“What?”大家一下子都乐了,马文革才意识到,他旁边的这哥们儿是“老外”。

  退休前为了家人努力挣钱 退休后打高尔夫[微博]享受生活

  对抗了中国N代乒乓球选手,像江嘉良、郭跃华、刘国梁、孔令辉等人都给佩尔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于已经高升为领导的蔡振华,在佩尔森的记忆中,似乎二人只交手过一次,而且他获胜了。老蔡成了领导,刘国梁、孔令辉都成了国家队教练。这些,都是佩尔森无法实现的目标。他很羡慕这些人,羡慕在中国能有这样的机会。而在瑞典,他最好的出路就是当运动员。当然,马文革更是让佩尔森记忆深刻。那时候,马文革几乎就是他的“噩梦”。“那时候他对我的胜率特别高,有几次重大的比赛我都输给他了。巴塞罗那奥运会,若不是输给他,也许最后的冠军就是我了。”说这些的时候,佩尔森开玩笑做了个掐马文革脖子的动作,“都是这个家伙”。

  这些年,佩尔森经历的比赛不计其数,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有三场,分别是1995年天津世乒赛男团决赛、2000年世乒赛男团决赛,还有北京奥运会。“天津世乒赛时,那么大的场馆全部坐满了,如果不是亲眼看到,我简直不敢相信那样的场景,太壮观了。这两场世乒赛,都是男团决赛,一次我是输两分,一次是赢两分。1995年输给了马文革和王涛,2000年的时候赢了孔令辉和刘国梁。北京奥运会的时候,我打进了四强,却最终还是和奖牌擦肩而过。”说这些的时候,他的语气中有深深的怀念和遗憾。

  这么多年,乒乓球早已融入了佩尔森的生命。他说,如果不打球,他一时还真想不起还能干什么。“中国运动员退役后可以当教练,但是在欧洲却不同,那里没有那么多教练的位置。如果想做教练,那只能是在俱乐部,收入不会像当运动员那么好,也不稳定。所以,打球对于我来说就是最容易的工作。”选择来中国参加乒超联赛,一方面他是希望通过高水平的对抗保持自己的竞技状态,另一方面他觉得,中国发展很快,希望能在这里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

  远离故乡,佩尔森很想念家人,只要有时间,他就会通过电话和网络和家人聊天。那天在济南回酒店的班车上,他拿出手机给我看儿子和女儿的照片。那个19岁的大男孩儿,简直就是老佩的翻版,女儿已经17岁了,是个很漂亮的姑娘,笑容很灿烂。说起孩子,老佩一下子就来了精神,幸福的笑容挂在脸上。他说,儿子很喜欢打羽毛球[微博],两个孩子都看乒乓球,但是只看不打。

  虽然佩尔森的心态依然很年轻,但是毕竟已经46岁了,职业生涯已经进入尾声。他什么时候会“退休”?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在我们那里是65岁之后,而我现在距离那个年龄还很远,真希望55岁就可以,那样我就可以早一些去享受轻松的生活了,比如打高尔夫(他高尔夫打得也不错,每次电视里转播高尔夫比赛,他都看得很认真),陪伴孩子。现在还是多努力赚钱吧,为以后享受生活做准备。”

  本版撰文 新报记者 苏娅辉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