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3日,著名排球专家、原八一男排主教练陈刚应河北省篮排中心的邀请,莅临石家庄,为河北男女排[微博]、河北青年男女排指导训练。陈刚是与汪嘉伟、沈福麟同时代的老国手,曾长期执教八一男排,获得过全国排球联赛的冠军,有着丰富的执教经验和深厚的排球理论功底。他在即将远赴越南执教之前,抽出时间到河北帮助工作,是对河北排球事业的巨大支持,因此受到全体河北排球人的热烈欢迎。作为河北男排联赛的新闻官,笔者有幸在训练间隙采访了这位中国排坛赫赫有名的“偶像级”人物,就他在河北的工作情况,以及他赴越执教等内容进行了采访。采访过程中,陈刚指导亲切随和、风趣健谈、率真坦诚、阳光开朗的性格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印象一:河北排球界的老朋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陈刚先后出任八一青年男排和八一男排的主教练时,曾多次来河北交流、比赛,与河北排球界非常熟悉。近十年来,由于工作繁忙,鲜有机会造访河北,这次来石,他惊喜地发现河北体工队的院落和场馆有了很大变化,以前体工队周围大片的田地已被车水马龙的城市道路所代替,不由得感叹城市变化的速度。1997年,陈指导帮助组建广东男排时,曾将河北男排的李长虹等队员介绍到广东。现在八一男排的徐静涛[微博]、赵一晨和老队员唐焕军都是他从河北选进八一男排的,因此,陈指导与河北很有缘分。他此次来河北帮助工作,是应河北篮排中心的邀请而来的,他将在河北逗留半个月左右,为河北省成年、青年队四支男、女排,特别是即将出征全国男排联赛的河北男排指导训练。
河北篮排中心领导对于陈刚指导的河北之行非常重视,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对此,陈刚指导十分赞许,他希望国内教练之间的这种交流应该更多一些,认为各队都有自己独特而优势的训练方法,只有交流起来才能博采众长、汲取营养,这种交流不仅局限在国内球队之间,还应跟国外球队进行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整体排球水平的提高。但是目前我国的排球环境还缺乏运动员和教练之间的交流,处在一种传统的封闭状态,人才不能作为商品来流通,局限在各省市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比较困难。
印象二:河北男排的“高参”
谈起这次为即将出征联赛的河北男排帮助训练,陈指导说:“我10月28日从越南回来便接到刘殿春主任的电话,他希望我来河北帮着看看男排和其他队伍的训练,我离家三个月刚刚回家就又要外出,老伴儿有点舍不得,于是就跟我一起来了。”陈指导平时很忙,最近他签约了越南女排,一直在忙着处理援外的事宜,这次又马不停蹄地赶到河北,百忙之中抽时间,十分不易。
这次到河北,陈指导带来一些新的排球理念和训练方法。他说,任何一个教练执教时间久了,队员都会失去新鲜感。教练在长期执教过程中,如果不及时补充“营养”,也会失去对运动员的吸引力,所以请一位新教练就会有很大的帮助。难能可贵的是,河北给我很宽松的环境,并没有把我局限在哪个队,而是四支队伍都可以走一走,这样信息的交流就扩大了,四支队都学到了东西。同时陈指导还谦虚的表示,河北也有很多独到的东西值得自己学习,他的到来并不是什么指导,而是交流,要让这种交流尽可能多起来,活起来,这对中国排球的提高大有裨益。
刚到河北,陈指导便给河北男排全体教练员和运动员上了一课。他首先肯定了河北男排队员个人能力较强,技术相对全面的优点,着重指出了河北男排存在进攻方法单一,进攻速度偏慢,发挥不够稳定、自身失误多;心理波动大,比赛中不够自信,抗压能力弱,团队意识有待加强等问题。陈指导在很多技术细节上为教练员和运动员做了讲解,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强、效果显著的训练方法;他认为河北男排虽然是老牌甲级球队,但不是强队。曾经出过一些优秀运动员,也取得过全国锦标赛第三名和联赛第六名的的好成绩,但仅是昙花一现,目前年轻队员的心理还未成熟,缺乏传统强队所具有的自信和待遇。一个运动员如果没有很好的收入和市场是很难坚持下去的。目前,河北男排非常不易,运动员在工资很低的情况下还能坚守在中国排球联赛的赛场,难能可贵。我们身边的很多事情分为“可控”和“非控”两类,关于待遇的问题就属于“非控”一类,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我们自己能做到的一定要做好,自己做不到的不要去想,这样还能再上一个台阶。另外要订立一个更高的目标,河北队应该往联赛七、八名上奔,要“求其上择其中”。陈指导强调,要想在联赛中取得好成绩,就要“拼字”当头,敢于冲击对手。在谈到如何解决团结和凝聚力的问题时,陈指导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什么是“团结”。他说:“团结不是口号,是实际行动。比赛过程中每个人都要‘做动作前要提醒、做动作中要弥补、做动作后要理解’,串联和衔接意识强,不互相推卸责任和埋怨,这才是真正的团结。”
采访过程中,陈指导给河北男排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应该扬长补短,河北队的技战术风格应向全面方向发展;二是在比赛中更加稳定,减少失误。年轻队员要树立信心,勇于面对挫折和困难;三是运动员不能只是练球,更多的是做人。教练员要贯彻“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训,将“传道”放在第一位,然后才是传授技术和解答疑问,只埋头苦练是不行的。由于运动员的文化底蕴薄弱,造成运动员的自控能力差,应当加强运动员的学习;四是想方设法留住老运动员,避免人才过早流失。年轻队员常常因为伤病和后顾之忧而过早退役,造成了很大的浪费。排球运动的特点决定了运动员需要成熟、经验和智慧,打不到一定的年龄,对于这项的运动的理解很难深刻,也很难做到技术全面。国外的男子运动员在27岁,女子在24岁时都属于年轻队员,而我们在这个岁数时就要面临退役了。由于心理的成熟度和稳定性都处于下风,我们很难战胜人家。上海男排[微博]平均年龄已经达到30岁,却完成了9连冠的霸业;美国女排副攻斯科特年逾40还能保持很高的水平,最年轻的接应胡克尔也已经25岁。我们不能说为了锻炼年轻队员就舍弃这些宝贵的财富。河北排球界应该带头打破这种观念,我们要爱护和调动这些老队员的积极性。如果能把老队员后顾之忧解决了,河北男排一定能打出好成绩,令人刮目相看。
陈指导认为河北男排是一支很有希望的队伍。他说河北具备排球的底蕴,全省七、八个体校一直在坚持训练,要知道很多省市都已经砍掉了体校。河北排球在青年队的时候还很不错的,但是由于一线队留不住人,出现了一线队的成绩不如二线队的现象。因此还要在解决老队员的待遇问题上下功夫。另外,不光要请他,还要请别的专家来授课。多带队伍出去打一打,多见世面。这种“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因为近期要回北京办理赴越南的签证,陈指导感叹来河北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太短暂了。好在北京距离河北很近,有机会他一定还会再来河北。
印象三:喜欢接受新挑战的老教练
今年十月一日,陈指导在他的微博里发布了即将赴越执教的消息:“今后执教越南国家女排将以快乐方式传播排球,我现在的心态更适合干短期执教……”,引起了轰动。众所周知,陈刚指导是一位高水平的排球教练,有着丰富的执教经验,要想在国内发展应该非常容易。但他退休后却放弃了舒适的国内环境而选择去越南执教一支女排,很多球迷对此不能理解。在说到这个问题时,陈指导坦言自己到国外执教有一点小小的“私心”,因为是八一男排培养了他,他不愿意因为执教国内俱乐部而对八一男女排造成影响。身为军人,应该牢记“吃水不忘挖井人”的道理。另外,赋闲在家的他希望实实在在做点事情,前段时间去越南讲课的时候,越南排协邀请他执教女排,他便答应了下来。至于为何执教女排,陈指导说这些年来一直带男排,很希望尝试一下执教女排,希望在这个不同的领域内获得一些不同以往的新鲜感受。女队员比较听话,具有较好的服从精神,容易出成绩,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帮助越南女排成为一支亚洲强队,在与近邻泰国女排的对抗中逐渐占据上风。陈指导特别向笔者解释道:“我执教越南女排,背后是我的祖国。中国女排强大了,对我们这些援外的教练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支持,我们的腰杆才能更硬。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也衷心希望中国女排尽快好起来”。
印象四:时尚前卫的“杂家”
以往都是在电视和其他媒体上见到陈指导,对他的印象是端正、严肃的形象。这次采访过程中,陈指导丝毫没有高级教练的“大牌”,更没有“偶像”的傲慢和距离感,亲切随和如自家兄长,表现出极高的个人修养和个人魅力,令人敬仰。他语速较快、侃侃而谈、风趣幽默、极为坦诚。聊天过程中,他始终热情洋溢,非常认真地回答我的问题,而且绝对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毫无保留地把我所需要的内容告诉我,令人十分“解渴”。原定采访的时间为二十分钟,没想到我们聊了一个小时才结束,彼此相谈甚欢。陈指导说他已经退休了,可是面前这位脸色红润、身材挺拔、性格活泼、表情生动的男子,哪里像已经退休之人?!
聊天过程中,陈指导给我透露了一些他的个人“秘密”:1、他是一个颇具超前意识的人。在八一体工大队,他第一个购买了摩托车、汽车和分体空调。1981年买摩托车的时候,在八一体工队的大院里他绝对是“NO.1”,可以想见那个时候的他骑着摩托车是多么时尚和潇洒;1993年,在公用汽车还不是非常多的情况下,他居然借了亲友十几万元买了一辆小汽车,再次引领了潮流;家里安装了分体空调后,虽然用得不多,但是超前享受的快感,仍令他十分高兴;2、他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陈指导出生在书香门第,父亲是位博士,从小生长在文化气息浓郁的环境里。他是高中毕业后才进入专业队的,与大部分因练体育而辍学的运动员有很大不同。几十年来,他始终保持着阅读的习惯,涉猎了大量的书籍。在被聘为北体学位考评委员会成员后,通过阅读、考评大量的学术论文,对提高和丰富了他的理论水平也有很大帮助。陈指导自嘲是体育人中的“异类”,不过他非常希望运动员们能够多学一些文化知识,对于打好排球帮助很大;3、他是一位“杂家”。陈指导胸有锦绣,爱好广泛、多才多艺,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杂家”。他喜爱绘画,油画是他的最爱;他着迷于摄影,拍摄的相片颇有专业范儿;他善于装修设计,曾为自家的房子设计装修,并亲自完成了除吊顶以外的所有工程,令人惊叹;他是“旅行家”,醉心于山水之间,走遍了大江南北。曾花掉一辆汽车的价钱远赴南极,也曾克服了高山反应,在每天只睡一两个小时的情况下在青藏高原上停留二十余天。集这样多的身份于一身,对于普通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然而陈指导却能非常合理地安排好这些“副业”,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统筹兼顾的本领。
最后,陈指导用感谢球迷、祝福中国排球的温暖的话语为本次采访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球员的动力来自于球迷,感谢球迷对中国排球的一贯支持。中国排球一定能够再次腾飞!”(文/摄 河北男排新闻官解巍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