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陈永述评 很奇怪,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喜欢用“三部曲”的形式表达一个互相连贯又相互独立的宏大主题,当然,这基本都是在文学和电影领域,而本报最近推出的恒大三部曲《爱恒大·恨恒大》,当然不能与经典名篇相提并论,但其表达的意思来说却有相似之处,爱恒大,恨恒大,都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各有其支持的理由,而且也很难一次说清楚。最重要的是,这个专题在中国足球范围内引起的关注和热议,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计。
2013年5月27日,《足球》报推出了恒大三部曲《爱恒大·恨恒大》的第一部,5月30日推出第二部,每部6至7个版面,前两部推出之后,相关话题所引发的关注持续不衰。按照原计划,本期报纸将推出三部曲之第三部,但由于恒大和鲁能的巅峰对决,不得不延期到本周三推出。
相关-
在第三部中,我们的眼光将瞄准亚冠,探讨恒大的亚冠之路该如何走下去,如何通过亚冠的出色表现给中国足球更多的启示;同时,我们更放眼未来:亚冠是恒大的终极目标吗?恒大又在哪些方面给中国足球更多的帮助呢?恒大的可持续性发展之路在哪里?在第三部中,重量级专访将一如将往地贯穿其中,各种不同的“声音”同样精彩纷呈。
在期待压轴戏的同时,让我们回顾恒大引发的热潮以及热潮中带给我们的信息,这种信息并不是为了让恒大沾沾自喜,它更应该激励恒大更稳定更持续。这些信息,同样对中超有着重要的意义,恒大的探索之路未必能够复制,恒大模式也不应该是中超的唯一模式,但整个中国足球人都应该从中去思考。
在前两部中,我们围绕恒大的发展之路、发展模式、外界反馈、中外对比等多个层面展开。其中,在《去中国足球化,恒大摸着石头过河》一文中,我们着重探讨了恒大的发展之路和模式的诞生,同时,本报独家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三星欲4000万购恒大胸前广告被拒绝。这一切都引发了球迷极其热烈的探讨。
在转载本文的新浪网跟帖中,超过5万人参与,值得关注的是,一位连云港的手机用户进行了一项统计:“因恒大的出现从而回归支持国内联赛关注国内联赛的球迷请回“支持”,看看能接多少楼。”结果表示支持的球迷高达5700多位。请注意,这不是来自广州的球迷,而是来自连云港的球迷。
在报道中,提到许家印的观点:“中国足球有什么成功经验?有经验为什么搞成这样?”这句话同样引发了球迷的热议,两位来自北京、分别叫“南营房”和“JE-Roy”的球迷表示坚决支持:“说的对!!!!”、“太霸道了,我看球20多年,还是因为恒大回来看中超的。”对这两个跟帖表示支持的球迷都超过3000多位。
恒大模式的重要一条经验就是世界级外援的引进,所以恒大引援的专题《4亿,砸得狠不如说砸得准》同样火爆,参与人数也超过1万,有鲁能球迷就评论:“鲁能的引援要向恒大学习。”
恒大重金打造世界级外援团队的做法,在中超注定无法被广泛复制,像鲁能的“青训模式”也在跟帖中被广泛赞扬。但恒大的引援模式无法被复制,但引援的做法却可以给中超足够的借鉴,砸得不一定狠,但砸得一定要准。
在《奥库卡:有他们在,谁也别想冠军了》一文之后,评论人数也超过2万。恒大带给中超诸强的震动是很强大的,也就在上周六,中超最稳定的球队、坚持青训模式的鲁能在恒大的主场逼平了恒大,鲁能的坚持为中超留住了悬念。但我们渴望更多的中超能够挑战恒大,就像中能,他们就曾经主场击败恒大,不管他们是如何针对孔卡进行防守,不管中能的战术是否是破坏性的防守战术,但他们的努力让人赞扬,这些不屈服的力量,应该是恒大最好的朋友,也应该成为中国足球的主旋律。
有意思的是,《罗宁:花钱要符合规律,要有责任感》遭到很多负面评论,但罗宁的这种思考也不能不说仍有其一定的意义,整个中超,绝不应该成为恒大的盲目崇拜者:如果恒大有一天撤离,中超该怎么发展?这其实也是本报不断论证恒大之余中国足球关系的原因:关注恒大是一种手段,关注中国足球才是一种目的。
在反思小专题《恒大式出手,在欧洲亦人人喊打》中,球迷的热情前所未有地爆发,评论人数超过2万,跟帖人数超过3300,是恒大系列专题中跟帖最高的,跟帖围绕恒大模式展开激烈讨论,有批评者,有反对者。这篇文章引发最广泛的跟帖也是有些在意料之外的,毕竟他只是一个反思和对比的角度,但同样又在意料之中:中国的球迷思考性更强,这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我们感到欣喜的是,从来没有任何一个球队,能够引发如此广泛的关注,从北京到江苏,从济南到广州,这充分地说明了中国足球的“热度”。我们更感到欣慰的是,思考始终贯穿其中。
但我们更加期待的是,思考者能够像恒大者一样,切实地行动起来:便如杭州绿城,他们的模式绝不同于恒大,但他们在思考,他们也在行动,他们或许不会引发如此多的关注,但他们和恒大一样应该值得尊重。期待更多的恒大,期待更多的鲁能,也期待更多的绿城,一切,都为了中国足球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