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后军生平:60年代首屈一指边锋 开启市场运作模式

2012年11月22日08:41  东方体育日报 微博

  本报记者 张晓露

  王后军生于1943年,是上世纪60年代国内首屈一指的边锋。在技术上他继承了前辈方纫秋的特点——个头不高(身高仅1.68米,体重也不过62公斤),但善于用脑,边路插上速度奇快,或射或传,技术精湛,所以足坛美誉“飞将军”。

  出身虹口少体校的王后军受过足坛泰斗“铁腿”孙锦顺和元老包瀛福的悉心指点,基本功非常扎实,而且特别喜欢钻研训练细节,是故后来执教伊始就有了“小诸葛”、“智多星”等称号。王后军曾向本报记者介绍他的训练秘诀,“门前20米练习射门杠,我射两脚必打中一个,这不是练射门,而是练传球。因为你掌握了这个感觉,在门前横向传球,守门员第一不敢轻易出来,出来了这个球也刚好过顶。”他的很多为人称道的技术特点,就是在这样日复一日的埋头苦练中研究出来的。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1965年被输送到国家队的王后军的运动员生涯并没有延续良久,在上世纪70年代初足球事业恢复时他还短暂地担任过国足队长,后来于1975年正式退役,随后他的才智又在教练岗位上显现出来——1980年上海队意外降级,作为年轻的助理教练,王后军和李文龙、桑廷良一起辅佐方纫秋接掌上海足球队,一年内回到甲级,1983年夺取了第五届全运会金牌,让上海足球达到巅峰。全运会后方纫秋功成身退,王后军全面接班,随后10年上海足球以技战术的丰富性和先进性独树一帜,主力球员个个特点鲜明,其中走出了柳海光、张惠康、秦国荣、林志桦、鞠李瑾等国脚,为1987年第24届奥运会中国足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奉献了力量,后来王后军本人也荣获一等功。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足球遭遇瓶颈,职业化成为大势所趋,而王后军更是率先开启市场运作模式,“上海爱克发”成为计划模式下难得的亮点。而他在著名的昆明国足主帅竞选中旁征博引、运筹帷幄,震动足坛,可惜那次竞选他为自己的孤傲付出了代价,他一生的竞争对手兼好友徐根宝成为胜利者。1993年,在上海足球走向职业化的关键时刻,一直在进行着开路先锋般尝试的王后军又因为性格原因,最终被排除在新成立的申花俱乐部之外。他自己并不放弃,1995年率刚成立的浦东队杀入甲B联赛,这就是现亚冠球队贵州人和队的前身。

  晚年王后军多种疾病缠身,但他还是参与了上海女足的复兴,给根宝、林志桦等在一线带队的老友、学生积极出谋划策,他始终把自己看作上海足球不曾缺席的一分子,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分享到:

相关专题

猜你喜欢

换一换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