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起与中国高尔夫无关

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01月22日11:03  高球先生

  伴随着大腕们的相继离去,中国高尔夫也告别了为期两周的喧嚣,恢复到往日的平静,也顺便抛给我们这样一个问题:大腕中国行究竟给中国高尔夫带来了什么?

  文/严志国

  11月19日,继西班牙选手莱拉最后一轮打出69杆,低于标准杆1杆,以265杆(64-66-66-69),低于标准杆15杆的成绩获得2006香港公开赛冠军之后,大腕们中国行也划上了不太完美的句号。

  说不太完美是因为无论是汇丰冠军赛、友好杯还是香港公开赛,到处充满着商业化的运作。换句话说,大腕们走了,带着满身的铜臭味。在汇丰冠军赛上,以张连伟、梁文冲为代表的中国选手排名都在50开外,而且在第一天就发生了击出的小球在球道上失踪的尴尬场面;在香港公开赛的前10名也没有留下中国球手的身影,这无疑暴露出中国高尔夫底蕴的浅薄。

  伴随着大腕们的相继离去,中国

高尔夫也告别了为期两周的喧嚣,恢复到往日的平静,也顺便抛给我们这样一个问题:大腕中国行究竟给中国高尔夫带来了什么?

  带来了什么?

  大腕们带来了什么?是高尔夫精湛的技术,是高尔夫的文化内涵,或者是仅仅是三场由明星与赞助上联合主演的高尔夫秀,我们不得而知。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11月份汇丰冠军赛、友好杯以及香港公开赛给高尔夫所带来的积极的促进作用,至少通过电视的转播、媒体的热炒,很多人开始逐渐关注高尔夫、了解高尔夫。据一项数据统计显示,于11月9日-12日在上海佘山举行的2006汇丰冠军赛吸引了25000位观众到现场观战,人数比去年上升25%。全国范围内,预计有2千万中国观众观看了电视台直播的汇丰冠军赛。

  对于参加这几场比赛的中国职业球手来说,国际赛事落户中国时,中国球手也得到了不少锻炼的机会。出国比赛的费用一度是束缚中国球员的最大桎梏,如今足不出“户”,也可以得到和国际高手同场竞技的机会。

  对于赞助商而言,借助高规格的赛事获得巨大的传播效果。据了解,香港公开赛虽然以总奖金200万美元的噱头但是由于高尔夫环境的不同并没有得到大陆高尔夫同行们的关注;友好杯的受关注程度远不如汇丰冠军赛来得大。姑且不说这两场比赛究竟能在高尔夫文化的宣传上起到多大的效果,反观职业球手在这些比赛的表现以及在这些比赛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高尔夫文化礼仪的缺失,对高尔夫大众化进程却起着负面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腕中国行加上商业化的操作之后,在对高尔夫文化的宣传上仍然是画虎两张皮。

  中国高尔夫的软肋

  在北京某监测机构关于中国新富的最新调查中发现,知识新富对高尔夫不屑一顾。这其中所暴露出正是中国高尔夫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高尔夫文化。文化的缺失成为是中国高尔夫进一步发展的软肋。

  高尔夫在国人眼里是“阳春白雪”的贵族运动,影响平民百姓进入高尔夫领域的障碍,其实不是个人收入问题,而是观念问题,是缺乏对这项运动内涵的了解。

  事实上,在三大赛事结束后本刊在针对那些关注过这些赛事但还没有真正进入高尔夫行业的人的调查中显示,在受访者中有85.5%的人还继续认为高尔夫是贵族化运动。支持他们观点大部分是因为汇丰冠军赛、友好杯以及香港公开赛的高额门票以及其举办地佘山高尔夫球会的天价会籍。甚至还有人认为高端品牌的赞助说明高尔夫仍然是高端消费。在高尔夫球场上,不遵守礼仪的行为依然“我行我素”。

  也就是说,商业化的操作让高尔夫文化的传播仍然停留在已有的高尔夫人群之上。汇丰冠军赛、友好杯以及香港公开赛无疑是高尔夫商业化的一个缩影,这恰好击中高尔夫文化缺失的软肋。

  对于目前的状况而言,中国高尔夫的发展仍然需要依靠群众基础,也就是所说的普及化。当然,推动高尔夫普及化少不了品牌商的支持。

  高规格赛事低水准举办

  最典型的事件发生在比赛的第一天,原本应该的领先者马克·沃伦的小球在第15洞球道上给弄丢了,不仅如此,与他同组的西蒙·戴森的小球也丢了。在球道上还丢球,而且一丢还是两个!其实,15洞只是一个长度为464码的四杆洞,并不是一个照看不过来的球洞。美国名人赛、PGA锦标赛同样有无数专业的志愿者,他们一直在盯着球员打出的小球,并且当小球落地时,迅速地找到小球。但在汇丰冠军赛,更多的志愿者们是在注视着心目中的明星,而不是去关注球飞到了哪里,以及是不是有球迷跑上了球道。

  在球场外,还有一个更加让人感到尴尬的事情。偌大的球场,居然只有一个洗手间供媒体记者、嘉宾、裁判以及球员共同使用,导致多次有球员在那里排队等待上厕所。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