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强:围棋记者需学会“造星” 棋手要成为社会明星

2013年12月26日11:50  解放日报

  资深媒体人 肖强

  围棋的特性决定了它是个小众项目,但29年前推出的中日围棋擂台赛,把中国围棋带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很荣幸,在围棋最好的时代,我是上海电视台的一名围棋记者。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信息传播速度相对较慢,但却激情飞扬,中日体育竞技的直接对抗夹杂着一些场外的意味。当时围棋正是日本最引以为傲的领域,中国围棋也一直是以追赶的姿态示人。所以当聂卫平打出神勇的11连胜、中国棋手连获前三届比赛优胜时,所有的能量有了释放的抓手,聂老也一举成为民族英雄。

  在这种力量的感召下,催生出千万棋迷。许多棋迷将围棋作为终生的爱好,甚至追求。在我的印象中,当时围棋在社会上的形象十分高大,不但超越了项目本身的范畴,更超越了体育的范畴。

  当时的围棋记者在圈内也是最吃香的。一方面得益于当时跑围棋的记者人数少,但归根到底,还是源于这个项目的受关注程度实在太高。

  中日擂台赛当时在全国轮番上演,在上海,比赛进最好的场馆,电视实况转播。比赛当天人山人海,一票难求,就连开赛前一天的棋手登场仪式都是座无虚席。我还记得当时日本代表团来上海,比赛前一天到卢湾体育馆,全场坐了上千人,中日棋手一个个登台亮相,绝对是巨星级待遇。围棋的大受关注,让围棋记者忙得不亦乐乎,跑一个项目能顶上其他记者几个条线的工作量,因此高产“名记”。由于当时围棋记者大部分都是文人,对琴棋书画等传统文化有很深的理解,媒体的围棋报道也呈现百花齐放的盛景。要在报纸上读美文,围棋报道是不容错过的。

  中国围棋今天走上世界最高水平,冒出一批有世界冠军实力的年轻人,我相信这个王朝可以维持十到二十年。但相比之下,现在的围棋记者却有些寂寞,无奈社会关注围棋的目光太少了。虽然每次级段考试盛况空前,但当今孩子大多将学棋当作游戏,哪怕水平打至业余5段这样的高段,依然谈不上痴迷热爱,随时都可放下甚至忘却。而在父母眼里,围棋更像是一个工具。

  中国围棋要想重获人气,围棋记者要摆脱寂寞,必须要学会“造星”。棋手拿到世界冠军成为行业明星还不够,围棋更需要像聂老那样的社会明星。当时造星,靠的是特殊的时代背景。如今我们一方面期望世界围棋格局不要一家独大,一方面需要更多的智慧,学会造星。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 外交部回应
  • 体育NBA圣诞大战热火客场灭湖人 火箭胜马刺
  • 娱乐曝黄晓明密会22岁校花 撇baby两月情变
  • 财经康泰问题乙肝疫苗疑似生产环节被污染
  • 科技中关村电子卖场公布举报电话
  • 博客2013年十大语文差错 十大网络流行语(图)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复旦四大学霸:21岁女生被誉门萨女神
  • 育儿医院用超大圣诞袜包新生儿送给父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