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生拍摄《围之棋》 俄罗斯教授为棋痴迷一生

2013年07月16日11:25  新民晚报
外国大学生下起围棋来也像模像样 本报记者 周国强 摄 外国大学生下起围棋来也像模像样 本报记者 周国强 摄
弗德拉与中国棋手交流本报记者 张建东摄弗德拉与中国棋手交流本报记者 张建东摄
拉扎雷夫在比赛中 本报记者 张建东 摄拉扎雷夫在比赛中 本报记者 张建东 摄

  千年文明 世界分享 围棋,围起一片新天地

  本报记者 华心怡 张建东

  千年的文明,世界齐分享。上周,上海交通大学的浩然大厦,摆开棋阵,会天下棋友。世界大学生围棋邀请赛,黑白棋子,成为共同的语言。蓝眼睛、金头发,专注博弈的眼神中,分明看到,古老的围棋,正围起了一片新天地——

  1 一个人的围棋之旅

  人物:迈克·弗德拉

  年龄:21岁

  美国布兰迪斯大学

  弗德拉来到上海,已有近一个月的时间了。他订了明年3月回美国的机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会在中国学围棋,学中文。”21岁的弗德拉休学一年,为的是更好地钻研围棋,“学最原汁原味的围棋,就该到中国来。”

  这个主修哲学与经济的男孩,8年前迷上了围棋。“这里面有许多哲学的影子。”在弗德拉看来,下围棋必须会变通。如果你只带着一套作战方案上“战场”,那大抵不会有好结局。“全局观,是围棋中最重要的,应该也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弗德拉积极组织和参与纽约围棋俱乐部的活动,在那里他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围棋,也像个社交网络。”在美国,如果你是体育明星,一定会成为校园中的风云人物。下围棋是否也会引来众多粉丝?“哈哈,可没有姑娘追着我。”弗德拉开着玩笑,“橄榄球、篮球这些竞技体育的高手,更容易受到青睐。”

  在全美,大约有15-20所高校拥有围棋俱乐部,人们对于围棋的了解很有限。“我会尽自己的所能推广这项运动。”弗德拉积极组织全国性的围棋比赛,棋友们在网上便可以切磋技艺。“在纽约的俱乐部,我们也总是向新手敞开大门。男女老少,我们欢迎任何人进入围棋大家庭。”弗德拉的上海旅行计划,精进棋艺是其中重要内容,“回国后,我可以更好地教授其他人围棋。”

  2 三个国家《围之棋》

  人物:威廉·罗克哈特

  年龄:22岁

  美国布朗大学

  罗克哈特的一家,有三位男性都是围棋高手。爱好围棋的父亲,教会了两个儿子与自己对弈。现在,家中围棋水平最高的要算是弟弟,“他正在韩国专修围棋。”

  作为布朗大学物理系的学生,罗克哈特却有着“人文”的一面。他正在制作一部关于围棋的纪录片。过去一年,罗克哈特去了日本、韩国,也来过中国,他采访知名的棋手,也去各家围棋道场与普通棋迷对话,“我希望将最本源的围棋展现给观众。”纪录片有一个颇有意味的名字——《围之棋》。拍片子,为的是让更多人了解围棋。“在中国,你对别人说你喜欢下围棋,对方应该会称赞你一定很聪明。但在美国,或者其他亚洲以外的国家,他们对围棋完全没有概念。”这部90分钟的纪录片,内容上已经丰满,现在需要的是后期剪辑工作,“音乐,剪接,字幕……我估计还要一年时间才能真正完成。”罗克哈特的目标很远大。“首先你一定可以从网站上下载。然后我还会做成DVD,报名参加一些比较独立的电影节。效果好的话,还可以做成电视版本。”

  去年罗克哈特在成都为了自己的纪录片采访了常昊,今年他又成为常昊哈佛行的接待人员,“他在哈佛的演讲效果非常好,中国的棋手、外国的粉丝,我们在做的都是同一件事,就是希望让更多人欣赏这项充满智慧的运动。”

  3 十期刊塑全国冠军

  人物:亚历克山·拉扎雷夫

  年龄:53岁

  俄罗斯彼得罗扎沃茨克国立大学

  挤在一众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中,拉扎雷夫格外惹人注目。厚厚的眼镜,和善的笑容,不再年轻的面庞,这名俄罗斯数学家已经年过半百。“第一次来中国,是1988年,当年也是为了围棋而来。”

  朋友们都知道,拉扎雷夫是个棋痴。“15岁那年,连载在苏联《科学与生活》上的十篇文章影响了我一生。”还是中学生的拉扎雷夫发现了杂志上介绍围棋的文章,这是他第一次听说这项智力运动。“当时还是苏联时期,对外交流很有限,也没有电脑。我没有别的途径去更多地了解围棋,单单凭借期刊上的十篇文章,掌握了基本规则。接着就是自己和自己下棋。”他自学了两年,出师了。

  拉扎雷夫如今是数学系的教授,他在自己的大学里成立了围棋俱乐部,又制作了围棋网站,“我希望能在最大程度上将围棋传播开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拉扎雷夫都稳居俄罗斯围棋积分等级第一位。“围棋不仅仅是运动,是游戏,也是生活。”在他的围棋俱乐部里,一周四次活动。让拉扎雷夫感到欣慰的是,许多学生在他的指导下对围棋产生了兴趣。“唯一遗憾的是,我曾经很想把唯一的女儿也培养成围棋高手。也许是我过分严厉了,她反而产生了逆反情绪。我没能把女儿发展成围棋迷。”

  作为教师代表,拉扎雷夫参与世界大学生围棋邀请赛。“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参加这些国际性的围棋活动。围棋,应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后记】

  美国的大学生,俄罗斯的老师,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却因为围棋走到一起来。在围棋世界里,不仅仅只有中、日、韩的三国之争,还应该有更多世界通行的传播。因为了解,所以着迷,因为着迷,甘做使者。这群可爱的围棋追随者,或许没有封段的水准,但谁说他们只是围棋的边缘力量?而对于围棋的起源和中坚力量,我们应该创造更多交流的机会。围棋是中国的,是亚洲的,也是世界的。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