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分走奖金不公 不能为国争光时才算体制内

2013年03月13日07:59  东方网-文汇报

  左手捧着冠军奖杯,右手拿着40万美元奖金支票,这是16岁小将范廷钰在应氏杯世界围棋锦标赛颁奖典礼上的辉煌一幕,但走下领奖台,却又是另一番光景。

  近日有媒体披露,范廷钰到手的奖金只有16万美元,仅占冠军奖金的四成。其余的奖金到哪里去了?棋手是否拿得太少?一时成为热点话题。

  中国棋院院长刘思明昨日告诉记者,棋手奖金分配方案是根据总局相关规定制定,在实施中已向棋手倾斜,“所谓棋手拿得太少,这种说法既没依据,也没标准。”

  据了解,棋手的奖励标准主要依据人事部、国家体委在1994年制定的《运动员教练员奖励实施办法》。在“实施办法”的基础上,国家体育总局棋牌运动管理中心制定了棋手奖金分配比例。

  按当时的规定:在世界大赛获奖的国内棋手只能获取奖金总额的35%,在扣除部分税费后,实际到手的比率为28%。以2005年应氏杯冠军常昊为例,在扣除各种税费和提留后,他到手的奖金不足12万美元。

  近年来,棋牌中心多次发文,将棋手奖金比率从35%提升至45%,上调部分由中心让利。“我们给棋手的奖金比例在不断提高。同样是应氏杯冠军,范廷钰拿到的已经比常昊多不少了。”

  另外,棋牌中心还将根据棋手的注册关系,将税后奖金的5%至10%返还各省市,再由地方体育局对棋手进行奖励。按惯例,世界大赛的冠军奖金一般不低于10万元。

  业内人士感受到了棋院的变通。上海棋院副院长刘世振说,“其实中国棋院一直想给棋手多发点奖金。以前是完全按照总局规定办,现在是在奖励上限上再返还一点。”

  中国棋院一直在为棋手争取更多奖金。然而,有关棋手“拿得太少”的说法总是不绝于耳,刘思明也很无奈。

  主管部门有烦恼,棋手仍旧有抱怨。一位专业棋手坦言:“虽说比例在不断提升,但这项20年前的规定实在太老了,已经跟不上现阶段围棋发展的形势了。”

  这位专业棋手介绍,20年前政策出台时,所有棋手都依托于棋院,像聂卫平、马晓春、俞斌这样的棋手不仅有事业单位编制,享受工资、津贴、医疗、养老等各种福利,“奖金多交一点,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

  如今,棋手来源已不再依靠专业队体系。以范廷钰为例,他四岁上海启蒙,随后“北漂”,求学于各大围棋道场。锋芒初露后,他被山东齐鲁晚报棋院看中,成为一名职业棋手。据透露,小范在中国棋院训练期间的伙食费和住宿费均由其自理。

  “小范不是中国棋院培养的,学棋费用都是家长投入,只是占用一个国家队名额就要分走他大部分奖金,这不太合理。”一位围棋俱乐部内部人士如是说。

  在他看来,就人才培养的投入而言,家长和俱乐部是主体,因此在分配时也应更多考虑这两方面的利益。这位浸淫围棋圈十余年管理者感慨道:“不能到为国争光时才把你算进体制内,这不公平。”

  事实上,纵观国内围棋发展现状,像小范这般体制外成才的例子将越来越多。20年前的老瓶还能装下如今的新酒吗?答案已经不难给出。

  本报记者赵博

分享到:
猜你喜欢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