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0
跳转到正文内容

常振明解读围棋最重要之处 刘思明拿他举例别忘读书

  前日,中信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常振明被委任为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及董事总经理。在外界公布的常振明资料中,有一段与金融界毫不相干的经历被放在了重要位置,那就是他曾经是国家围棋队的一名专业棋手,并获得过全国比赛第三名。

  围棋到底在常振明的风云人生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而在队友眼中他又是一个怎样的棋手?昨日,记者通过采访常振明本人和他以前的队友,为您讲述这位中信高管的围棋智慧。

  如不退役 他27年前就是七段

  现年52岁的常振明1971年入选北京围棋队,在1973年至1978年期间曾进入国家围棋集训队,与棋圣聂卫平九段、北京棋院院长谭炎武七段是队友。1979年,常振明获得首届“新体育杯”第三名,是其在围棋上取得的最好成绩。谭炎武回忆说:“要不是他当年退役去读大学,按照1982年恢复的专业段位定段规定,全国前三可以定为职业七段。”

  然而,常振明放弃了成为职业棋手的道路,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毕业后,进入中信工作,并在那里走向了事业的顶峰。不过,围棋却一直是常振明生活的一大爱好,上世纪90年代初,常振明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纽约代表处副代表期间,还常常参加当地的围棋比赛,并打败了在纽约的众多韩国围棋高手。美国一位棋友曾给《围棋天地》撰写文章回忆常振明,说他“下棋沉着冷静,习惯中盘发力,即使开局不利也往往能后发制人。”

  而关于这一下棋风格,常振明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个人认为围棋最重要的是从中盘开始,到收官时各个局部的定型,也就是说,执行力是关键。”执行力,这个在企业管理中耳熟能详的词汇,被常振明看作是围棋对其最大的提升。“下围棋怎么把这盘棋赢下来是最关键的,也是最难的。延伸到工作中,比如现在我们大家都知道要做什么事,这是不够的,关键的是怎么做、如何实现,也就是英语how to do的问题。”对于一个职业经理人来说,执行力往往是公司战略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想法再好,最终还是看结果。”常振明说,“下围棋时,理论是好的,实战中却得不到有效的贯彻,这就是执行力不够。”做企业也是如此,“有时候项目是好的,但执行时失败了;有时候项目不怎么样,最后结果却不错。”

  棋牌中心主任拿常振明举例 孩子学棋别忘读书

  对很多学棋的儿童来说,每年几百人角逐20个职业初段名额,定段就是残酷的“围棋高考”。然而,在体育总局棋牌中心主任刘思明看来,学棋不是独木桥,不能一条路走到黑。2007年,刘思明在武汉全国定段赛结束后,更是将常振明跨界的成功当作例子,激励棋手们能够借鉴围棋的智慧,走出更广阔的道路。

  每年的定段赛,录取率不足5%,如此残酷让刘思明喜忧参半,一方面是希望能看到有更多的围棋苗子涌现出来,但另一方面更希望孩子们在学棋的同时,最好也能兼顾学业。“不能把学棋作为独木桥走到底。最好还是学棋与学习两不误。”特别以常振明为例激励小棋手,“常振明之前是职业棋手,后来上了大学,先后执掌建设银行、中信集团,成为著名的金融家。”

  思维独特 他喜欢围“草肚皮”

  在中国棋院最新公布的新赛季围甲赛程中,孔杰、陈耀烨所在的北京大宝队换了赞助商,其正是中信集团。北京队主教练谭炎武说,前段时间常振明与队员见面,还跟他聊起当年拿第三名的趣事,常振明笑称:“下围棋让人视野更加开阔,不受传统制约,反而能够开辟新的领域。”

  原来,当年常振明拿第三有点超水平发挥,谭炎武说:“当时比赛前他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知道自己要去上大学了,因此干脆啥都不想了,在比赛中放手一搏,一连赢了王群、程晓流、江鸣久、王汝南等当时国内一流棋手。”谭炎武特别提到赢王汝南那盘棋,“当时他走了个很多专业棋手都看不到的‘盲点’,很妙,一下便宜了很多,现在常振明回忆起此事,还说到归功于思维放开了,才有意想不到的发挥。”

  论及棋盘各处的价值,棋界有“金角银边草肚皮”的说法,然而谭炎武说常振明下棋有个特点,喜欢“价值最差”的“草肚皮”(意指中腹),“中腹下棋不太好掌控,对审时度势的要求很高,不过他那时候常有这样的下法,应该也是不拘一格吧。”或许,正是这样与众不同的下棋风格,让常振明对棋局形势的判断有了更多的领会,这对他在以后的企业管理和决策中有很大影响,“作为一个企业,经常要综合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论证,最后作出相应的决策,这就像围棋的形势判断。如果形势判断出了问题,决策就可能出现错误,这种失误将是致命的。”

  逆境造人 他擅长下落后棋

  “我比较喜欢那种形势接近甚至落后一点的棋。”常振明说,要他选择,他不爱下顺风棋,因为面对优势,人容易陷入顾虑重重的迷局。常振明的这种情结与童年下棋的经历不无关系。1956年出生的常振明童年是在清华园中度过的。由于父亲爱下棋,他多少受了点熏陶,在那个年代,围棋成为常振明惟一的童趣。他常常到处约人下棋,有时索性就和棋友们把围棋搬到学生宿舍。谭炎武听说他也是在那时候,“都说清华大学有个‘神童’,棋厉害得很,那时候有人就循着名声去找他挑战了,我也是那时候知道他的。”

  然后,从“神童”到专业队,常振明却经历了挫折。“到了专业队,常振明发现强手如林,后来进了北京队,高手更多,不像以前一样基本上全赢了”,谭炎武说,那时候常振明曾感叹,“下好围棋,很难。”也许,正是这段从胜利到失败的经历,让常振明感受到逆境和挫折更能激发人更大的潜能。谭炎武回忆,当时常振明也“忙里偷闲”,背外语做数学题,“他脑子特别灵活,既下棋又学习,所以后来干脆读大学,走上了完全不同却很成功的另一条路。”

  在常振明看来,挫折就像围棋局势落后一样,遇到这样的情况人只能在逆境中奋发,而不是沉溺其中,能够一点点扭转颓势,意味着更大的成功。在中信工作时,常振明曾为一个出现亏损的项目做收尾工作,任务就是尽可能将损失减小,提起这段经历,常振明认为就像下落后棋一样,“局部已经注定要亏损时,我们要做的是尽快地埋头做好善后工作,然后再把头抬起来。”(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 盖源源采写)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围棋 常振明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