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体育讯 策略对于新加坡大奖赛的结果总是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今年也是如此。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这里总是有安全车,就像去年一样它又一次影响了比赛的格局。同时这也是一场善于保胎的车手更具优势的比赛。在新加坡一次进站的用时大约为30秒,少进一次站意味着巨大的优势。F1著名评论员詹姆斯-阿伦(James Allen)(微博)将从策略的角度为你解析F1一年一度的夜间大战。
安全车的出动为一些车手制造了机会,也对另一些车手造成了风险。梅赛德斯没有选择冒险策略,于是乎输给了法拉利和路特斯。其他车手选择在安全车带领的情况下进站,并尝试用一套胎坚持完成最后超过30圈的比赛。不过很多都失败了,不得不在比赛尾声再次进站。
赛前预测
得益于倍耐力两款轮胎——中性胎和超软胎明显的性能差异,比赛变得精彩纷呈。比赛中使用两种配方的时间差甚至可以达到2秒/圈。这意味着三停策略要比两停快12秒。不过如果比赛中出现安全车,那么有些车队可能会改用两停策略。一切还是取决于安全车的时机。
维特尔排位赛先发制人
维特尔在周六的排位赛中就是用了激进的策略。德国人放弃在Q3做成绩,因此省下了一套新的超软胎。一切迹象都表明比赛中,软胎是更快的选择。同时如果没有安全车,所有车队都需要进行三停,这意味着比赛被分为四节,最理想的选择是在其中的三节使用超软胎。
拥有一套新的超软胎意味着维特尔能在关键的时刻拥有利器。同时在被对手激烈地追击时,他也可以通过早进站换胎避免被undercut。不过最后维特尔完全不用担心,即使安全车削弱了他的优势,他依然拥有超群的节奏,建立了稳固的优势。
不过这仍然是一次有趣的尝试。为获得一套新胎而放弃杆位、从赛道脏的一侧起步看来很值得。红牛选择冒险,因为他们坚信没有人拥有能够击败维特尔的节奏。对德国人来说走运的是最终他以比罗斯伯格领先0.091的孱弱优势夺得了杆位。
很多因为帮助维特尔做出了最快圈,他甚至要比第二快的快到1秒。不过事情并不像看起来的那么简单,维特尔在第44圈换上了新的超软胎,并在两圈之后开始作出最快圈速。他的主要对手没有能够发力,因为在比赛的倒数20圈他们都在节省轮胎。舒蒂尔创造了第二快的圈速。而比赛中拥有第二快赛车的罗斯伯格在第41圈换上了新的中性胎——这款轮胎比超软胎每圈慢到2秒。他直到第51圈才做出了最快圈,但是比维特尔的要慢到了2秒。
罗斯伯格如何才能击败阿隆索和莱科宁
阿隆索和莱科宁能够站上领奖台的秘诀在于,法拉利和路特斯都相信安全车在第25圈出动,他们的车手有可能用中性胎坚持到比赛结束。这样的自信来自于周五超过4000公里的测试,证明了他们完全可以做到这点。
而梅赛德斯没有这样的自信,他们选择了迈凯轮相似的完赛方式,在比赛尾声一路下滑,最终输给了法拉利和路特斯。
从争冠的角度考虑,法拉利不得不冒险。如果阿隆索效仿梅赛德斯的策略,那么他只能在德国人之后完赛。而在安全车带领下进站为他博取到了第二名。至少让他和维特尔被拉开的差距达到了最小。
第25圈安全车出动时,罗斯伯格和维特尔、韦伯和汉密尔顿一样没有进站。他原本领先阿隆索9秒的优势被抹杀了。第41圈进站前,他的领先优势只有4秒,出站后落到了阿隆索和莱科宁的后面。
更雪上加霜的是罗斯伯格的前翼当中可能夹的有轮胎碎片,影响了车头的下压力和轮胎的表现。所以即使决定在安全车出来的时候进站赌一把,他仍然要在比赛最后被迫再次进站。
对阿隆索和莱科宁来说存在的风险是,他们可能被罗斯伯格和韦伯等车手超越。罗斯伯格的车速足以做到这点,不过不走运的是他遇到了使用新胎的霍肯博格和古铁雷兹的阻扰。
如果梅赛德斯让罗斯伯格在安全车时进站,他会落到韦伯的后面,不过至少能够保证在阿隆索之前。不过丢失一个位置换取一套新胎还是值得的。如果没有卡在前翼的碎片,罗斯伯格至少可以领先莱科宁,并且即使有再进一次站的需要,他仍然有机会和芬兰人争夺第三的位置。
不过第二节轮胎碎片导致的车速下降已经让罗斯伯格的比赛大局很难被扭转。梅赛德斯又一次在轮胎的问题上栽了跟头。
迪雷斯塔痛失好局
印度力量的迪雷斯塔在新加坡一直拥有出色的表现。2011和2012年,他分别获得了第六和第四的成绩。
今年情况看来还是如此。虽然排位赛只取得了令人失望的第17名,但是他雄心勃勃地尝试了两停策略,使用超软胎跑了两节。第一节雷斯塔用新的超软胎跑了22圈,是所有的车手中最长的。同时车队为他计算了理想的出站窗口,出站后他和前车的车距达到了8秒,因此可以奋力追赶。
但是第24圈安全车的出动打破了大好局势。因为这样一来很多车队都转向两停策略。不过很多打算在第25圈进站后,用一套胎跑到底的车手,例如巴顿、佩雷兹和霍肯博格都遇到了麻烦。比赛最后他们开始被更合理安排进站时间的车手所超越。完成两停后,迪-雷斯塔原本在马萨的前面,他的目标是争夺第六名。这样他就可以保持在这条赛道一贯的优良战绩。不过可惜的是他在比赛倒数第七圈撞车退出了比赛。
F1策略报告 由UBS为您带来
(作者:James Allen (微博) / 编译:猕猴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