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赛道热闹背后依然亏亏亏 但基本已收支平衡

2013年04月14日03:25  成都商报

  昨日,2013赛季F1中国大奖赛的排位赛在上海国际赛车场结束,梅赛德斯车手汉密尔顿夺得杆位,路特斯车手莱科宁和法拉利车手阿隆索分列第二、三位。上站冠军维特尔在第三节排位赛中出现失误,今日将从第九位发车。2004年,是F1中国站的元年。蒙特泽莫罗代表法拉利车队登台,领走了第一座中国站车队冠军奖杯,也是自那个时候起,中国赛车圈真正拥有了关于F1的记忆。昨日,上海久事国际赛事管理公司营销总监杨亦斌向成都商报记者讲述了自己眼中F1的成长历程,“亏损”成了出现最多的词。

  降票价 F1需成“平民赛事”

  2004年是F1落户上海的第一年,尽管没有中国车队、没有中国车手、赛事转播也不多,但仍旧激发了中国车迷巨大的热情。“第一年办赛的时候盛况空前,F1第一次进入中国甚至成为了社会话题,不去看F1就好像错过了一场盛筵,当年有26万人在现场观看了F1中国大奖赛。”对于杨亦斌来说,F1就像是他的孩子,从蹒跚学步到如今的渐行渐远,背后都有着他的影子。

  “当然,第一场的上座率未尝就没有尝鲜、跟风的成分,但经过数年沉淀,真正的F1车迷现在成为了观看比赛的主力。”杨亦斌表示,就公司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4月的中国大奖赛有18.5万人在现场观看比赛,“这个上座率此后应还会逐年提升。”上座率的提升自然是好事,但为了达成这个目标,降低票价同样是功不可没。在2004年时,一张主看台的F1门票是3980元,而今年是2180元,相当于降低了50%。“有很多人猜测,我们是因为票房滞销或者其他压力过大,其实并不完全是因为这样。”杨亦斌说,F1在中国已经走了一段时间,作为一项长期的传统赛事,能让更多的人进入赛场观看F1,价格更接近于车迷可承受的范围之内,这才是他们需要考虑的事情。

  的确亏 但基本已收支平衡

  降低票价或许是吸引观众的手段,但每年数千万的承办费用以及更高的赛道维护费用,会不会是F1成为平民运动这条道路上的拦路虎?

  因为承办F1比赛而出现亏损的新闻并不少见。去年11月,英国《汽车运动》杂志就曾披露,韩国灵岩赛道从2010赛季举办F1以来就没赚过钱。其实从此前众多媒体的报道中可以看出,似乎除摩纳哥与新加坡两站街道赛外,其他承办F1的赛道都在亏钱,其中就包括上海站。

  “关于亏损,其实早就有媒体说过,零零散散的其实大家也都知道了个大概。”杨亦斌按照自己的思路为成都商报记者做了一个整合,就F1本身来说,确实是一个赚钱的买卖,每年100多个国家的电视转播,观众人数更是多达百亿,其吸金能力毋庸置疑。“但F1的巨额收益主要是赛事本身商业权益以及电视转播费用,但按照F1的规则,这其中的大部分都属于FOM公司,承办方的利润只是来自于门票收入和少量的电视转播费用。”在这种情形下,似乎亏钱一事也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其实我们之所以会在赛场内搞一些汽车博览或者汽车文化节,也是为了扭转这种亏损的局面。”杨亦斌解释说,目前的情况已经好转,“其实亏损本就没有此前媒体所说那么耸人听闻,现在基本已能实现收支平衡。”

  不放弃 外围环境中找机会

  既然亏损,为何久事公司还会继续坚持?自2004年开始,如今已是F1上海站的第10个年头,而且这项比赛至少还将持续到2017年。

  “之前我曾说过,因为F1比赛的带动,其实现在的‘上赛道’已成为一种高端产品的标签,不少国内的汽车厂商都在主动联系我们想要租借场地,他们的新车发布、产品测试以及驾驶体验等活动,都希望在这里进行,而且国内的一些其他赛车比赛很多也将地点定在了‘上赛道’。”杨亦斌说,这些收入其实都是因为F1带来的,“就目前而言,‘上赛道’其实还有很大的升值空间,从2004年开始,我们吸引了一批车迷来到这里,热度过后出现了一段真空期,这两年的市场又重新回暖。”

  杨亦斌表示,虽然这种情况有赖于公司在经营上面的公关,“比如降票价,加大宣传,组织活动,今年的F1十年庆万人长跑就是活动之一。”但这种车迷市场的回暖也未尝不说明F1逐渐在中国成为一种传统赛事,“伴随F1在上赛道进行,我相信以后‘上赛道’将会成为中国赛车的标签,只要是和赛车有关的活动,人们首先想到的就应是上赛道,那时,上赛道的价值才真正体现出来,这将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客户以及投资。”

  成都商报记者 沈轶 发自上海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