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鞋致富?为何炒鞋APP会被CCTV点名?

炒鞋致富?为何炒鞋APP会被CCTV点名?
2019年11月13日 11:38 体育综合
资料图。 资料图。

  日前,央视财经频道分析炒鞋经济,点名批评了nice等炒鞋平台不正规的市场行为,平台缺少监管,内部假账号对倒拉高交易价格,炒鞋市场泡沫不断增多;nice上线闪购云炒鞋,虚拟交易市场,一系列操作加大了金融风险。

  分析中指出,一方面炒鞋玩家的投机行为导致价格大起大落,而另一方面则出现了买家付钱后无法发货无法退款,甚至是球鞋电商失联的现象,炒鞋从个人玩家扩大到平台,一旦平台出现问题,炒鞋玩家则可能面临鞋财两空的情况。

  由于nice上线的闪购功能,买家在平台上购买球鞋后通过寄存,就可以实现再次出售,完成鞋不过手的交易,通过寄存+速达的闪购方式,实现多次频繁交易,买鞋不是买到实体鞋而是买到鞋的交易权益,实质是脱离电商平台的实物销售,变成了证券交易的金融化操作。

  10月16日,央行上海分行发布《警惕炒鞋热潮防范金融风险》金融简报提示,“炒鞋”行业背后可能存在的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金融诈骗、非法传销等涉众型经济金融违法问题值得警惕。

  炒鞋已经热了几个月了,关于炒鞋致富的软文硬文,还在传播。为何CCTV和人民银行会对炒鞋格外关注,炒鞋背后又存在着什么样的金融风险呢?

  一、 鞋是载体,炒是关键

  球鞋的二手交易很早就有,但是互联网炒鞋是个新东西。但是,我们抛开表现看本质,就会发现所谓炒鞋这个新东西,不过是一些旧炒作方式的借尸还魂。

  所谓炒鞋,与赵本山时代炒普洱茶,80年代炒君子兰,荷兰人炒郁金香是一脉相承的。鞋只是载体,关键在于炒鞋的APP。

  现在的炒鞋app通过闪购等手段,让你虚拟交易。买进卖出盈利,而不用实际交割。

  这就是一个期货市场,鞋存在不存在都不重要,本身需要交割的需求很少,重点在参与者可以通过鞋的标价上涨而盈利。

  而后来者为了盈利,可以高价接盘。

  这是一个类似于期货的金融市场,与前一段石油白银交易的骗局类似。属于自建平台,让人们拿出真金白银在里面对赌。平台用各种名字抽头,类似于证券期货的手续费。

  这种模式,与证券交易所,期货市场类似,但问题是期货市场,证券市场,是有监管的,而炒鞋APP是不在金融监管范围之内的。

  炒鞋APP实际上是自建了一个金融交易平台,又不再金融监管体系之内,所以人民银行与CCTV才会点名。

  二、 自建金融交易平台的风险

  利用商品价格波动,对赌获利或者亏损,这个模式很普遍。但是这种生意往往有比较强的负外部效应,所以各国都是有管制的。

  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由于交易平台在国外,无法监管,国内封闭了网络通道和变现途径。很多在澳门合法的生意,在国内是非法的。

  而炒鞋的APP吸引韭菜入场是没有监管。主要的交易品是鞋,不是帽子,不是袜子,这个可能是平台在鞋(真鞋假鞋不重要)方面有一些资源。

  相当于股市的原始股。真鞋成本是批发价,假鞋成本是制造成本。在平台搭起来以后,除了抽头,卖筹码是最挣钱。炒家挣差价,庄家挣全部。

  比普通平台更狠的是,普通平台你可以离场的时候把筹码兑换成现金,而鞋不行。没人接盘,鞋就是鞋。

  而操作手法上,金融平台有的操作手法,诸如分期付款等加杠杆服务,买空卖空都是不缺乏的,这样平台一旦“跑路”,非常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最后还是公共管理者买单。

  三、 类金融平台应该一律禁止

  炒鞋APP,属于在没有金融业务许可与监管的情况下,做实际上的金融业务。这是很危险的。

  能炒鞋,就能炒烟酒、服装、日用品。如果炒鞋APP不禁止,那么就会冒出一大批类似的炒类APP。

  自建一个证券市场抽头,发行原始股,还没人管。这和前几年的数字货币山寨币如出一辙。

  最终结局,必然是大批韭菜血本无归,少量人暴富,社会出现矛盾,而最终还是韭菜与大众买单。

  所以,类金融平台的炒作类APP应该一律禁止。无论它用闪购、速达什么名义都不行。

  这种平台不禁止,就等于国家的金融法规开了口子,任何人都可以办证券市场,这种乱象乱起来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maomaobear)

炒鞋CCTV点名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榜

体育视频

精彩图集

秒拍精选

新浪扶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