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报道CBA[微博],陆续见到很多中华台北球员到大陆“淘金”。其实很多人,包括媒体同行,对一些台北球员不那么感冒的。大体来说,无非还是看不上人家的身材,觉得他们身体对抗不行,光玩技术,在CBA玩不转。可这次亚锦赛,中华台北却给中国男篮好好上了一堂课。
虽然身高是无法弥补,身体对抗却可以通过后天训练提高。比如说李学林,当年总决赛他几乎场场48分钟,追着布鲁克斯满场跑时,谁会说他的身体差;洪至善绰号叫“小胖”,别看他的个子矮,但是吨位却非常大;至于林志杰就更不用说了,人家本来就是“野兽”。最关键的一点是,即便这些人先天身体条件并不好,但是到了CBA这个高对抗的联赛时,他们一样能够适应。或者靠努力训练,或者靠其他的特点来弥补。
有些东西是能练的,但是有些东西却是练不了的。20多岁了,还怎么练基本功;技术定型后,又怎么去提高篮球意识?
篮球意识是个很玄的东西。说简单点,就是你从小在什么环境接受训练和打球,受到外界怎样的影响。老一辈球员常说的就是“会打球”、“打球聪明”。
如果把中国男篮的队员拉出来和别人一对一,那或许都是好汉。但是一对一不叫会打球,一位国字号教练曾对我说,打篮球最容易的就是一对一,最难的是五打五。抛开个人身体条件和能力,中国男篮还真的不如中华台北那样会打五对五。
现在的中国球员,年轻一代受NBA[微博]式一对一的影响太深。扬纳基斯说的一句话非常对,如果你想像詹姆斯一样打球,那就去找这样的球员。但中国有这样的球员吗?就算有那也只是在CBA的舞台上横,到了国际赛场上,一遇到高对抗就不灵了。
像李学林和洪至善这样的个子,在中国各支青年队选材的时候,或许就被刷下来了。他们身材不高,但是基本的传切配合却非常熟练,“小快灵准”的风格打得淋漓尽致。就算中华台北再和中国打10次,也许还是赢不了中国,但是他们毕竟有特点,有基本功。中国男篮,现在除了高度,还有什么?
中国男篮已经走了好久弯路,一直在学欧洲和学美国间徘徊。到现在变成了四不像。玩个人能力欠缺了一点,传统风格却又在弯路中抹杀殆尽。
中国篮球无须四处仰望,身边的中华台北,远一点的伊朗,他们一直在沿着自己选定的道路坚持走下去。
(袁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