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钱引发话题 东莞市篮球联赛争冠球队投入超百万

2013年05月29日10:43  东莞日报

  专题策划:何杰、刘爱琳 专题撰文:本报记者 张予 漫画:李伟杰

  今晚,东莞市篮球联赛(甲级)男子冠军决战打响,大朗和常平继去年决赛后将再次上演巅峰对决。

  随着联赛进入收官阶段,今年各队加大投入,引发“军备竞赛”的话题,在民间持续引起热议。据记者了解,今年争冠球队的投入,都在百万元上下。

  对于一个“草根联赛”来说,到底“军备竞赛”是推动赛事发展,还是限制本土草根篮球的进步,联赛组织方是否应该在未来更好地规范联赛?本期《论·道》,见证东莞本地体育,特别是东莞市篮球联赛11年发展历程的东莞日报编委、体育部主任何杰,东莞日报体育部副主任刘爱琳将与记者针对以上话题进行讨论,探讨“草根联赛”的发展之路。

  ■面对市联赛,有些镇街的投入成倍增长,只求最终成绩好;而有些镇街则无能为力,唯有远观

  ■无秩序的“军备竞赛”如果造成一家独大,无疑是对联赛的伤害

  今日赛程

  (1)莞城VS厚街 决七八名 (2)石碣VS中堂 决五六名 (3)南城VS东城 决三四名 (4)大朗VS常平 总决赛①

  “红牛杯”市篮球联赛(甲级)

  比赛地点:(1)莞城巨汉灯饰厂篮球馆;(2)中堂体育馆;(3)东城体育公园篮球馆;(4)大朗体育馆

  比赛时间:总决赛19:30,其余比赛19:00

  数据来源:东莞市体育局

  市联赛“烧钱”情况到底如何

  刘爱琳:首先我觉得“烧钱”这个词用得不太恰当。按照我的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是钱用得快,花钱如流水,花钱像烧钱一样随意。市篮球联赛发展到现在,已经有11个年头,可以说是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基层联赛。

  张予:其实“烧钱”这个词,现在很多都用在关注度较高的体育竞赛或现象上,我觉得如果这个词被用来形容一个草根篮球联赛,也能从侧面反映这个联赛的火爆程度。大家会在看球之余讨论哪个镇街投入多,哪个镇街投入少,相关的镇街听到之后也会有比较,为了成绩,那些重视体育重视篮球的镇街自然会在第二年投入更多。

  刘爱琳:各个镇街对于市篮球联赛的投入多少,除了根据镇街自身的财力之外,更多的是与本镇的篮球运动水平息息相关。

  本届市篮球联赛的四强,大朗和南城,是宏远和新世纪俱乐部的“根据地”,东城和常平也是传统的篮球强镇,所以财力、人力、物力上向篮球项目倾斜也是顺理成章,且民意所望的。

  张予:在我看来,倾斜是有需要而且必要的,现在的市联赛越来越受关注,离不开水平的提高,而竞技体育注定少不了金钱投入,这都无可厚非。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是,现在的市联赛越来越像CBA[微博],会有几支球队为了好成绩而不惜重金。

  刘爱琳:其实我觉得大家更希望了解“重金”到底有多“重”?

  张予:其实市联赛初期,花上二三十万的镇街就是大手笔。如今没有百万投入,很难争冠。据我了解,今年各镇街在花钱这一块各有特色,想争冠的镇街总投入超过100万,有的镇街则侧重于名次赢球奖,拿到好成绩,每个球员可以拿到几万块钱;有的镇街因为取得好名次比较困难,干脆在训练费上做文章,比如你来一次训练,可以拿1000多块钱。至于引进一个新球员需要花多少钱,我了解的情况是,这笔投资在几万块钱左右,而且还关系到工作分配。

  刘爱琳:大手笔引援或提升硬件设施这些都没错,关键在于钱出自哪里,是全额财政拨款,还是民间协会的投入。大朗和常平能会师决赛,与其协会在“钱粮”方面源源不断的供应不无关系。

  张予:的确如此。据我了解,政府的支持和协会的支持基本各占一半,有可能协会的更多一些。其实引援花的钱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政府帮引进的球员安排一份有编制的工作,这一点更是吸引新球员日后留下的重要因素。

  何杰:两位说得都挺好。我想说的是,我们一直在说东莞草根篮球的水平很高,那到底有多高?这从今年联赛开始前职业队广西威壮(本赛季刚成立的NBL新军,拥有季乐、俞宁[微博]等前CBA球员)来莞与大朗、常平和中堂打热身赛的结果,可以作为一定参照。当时威壮与大朗和中堂打成一胜一负,小比分险胜常平。其实可以这么说,东莞市联赛八强球队的水平,比全国不少地级市的市队水平都要稍高,如果把八强中的优秀队员整合起来,加上一名高水平的外援,水平足以达到NBL职业球队中游水平。

  “军备竞赛”会否限制本土力量进步

  刘爱琳:我比较支持镇街间的“军备竞赛”。竞技体育的魅力就在于竞赛,如果一家独大没有竞争,就不可能引起关注,更不可能引起各代表队之间的“军备竞赛”。

  张予:在任何一个职业联赛都存在“军备联赛”,像英超的切尔西[微博][微博]、曼城[微博][微博];西甲[微博]的皇马[微博]、巴萨[微博];NBA[微博]的热火[微博]、湖人[微博],甚至包括中超的广州恒大[微博],他们更多还是依靠引援来加强球队的实力。当然,你也不可否认他们除了引援之外在其他方面做的努力,比如商业开发,比如青训后备力量的培养。当然,我们的联赛不是职业联赛,如果有几支球队过度地使用引援,那就会造成强队更强,弱队更弱。

  刘爱琳:确实。无论“烧钱”也好,“军备竞赛”也罢,一定要有相关的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否则一味“烧钱”,无秩序的“军备竞赛”,最终将导致那些财力雄厚的镇街愈强,而财力薄弱的镇街无法进步,最终受伤的只会是联赛本身。

  张予:其实最受伤的,是财力薄弱的那些镇街,因为这些镇街更多使用本土球员,所以大多数人就会认为受伤害的是本土草根力量,毕竟那些引援大手笔的球队,阵中本土的球员越来越少,或者大多是角色球员,以及垃圾时间上场的板凳球员。不过我觉得,受伤和退步不能混为一谈,毕竟草根球员在与高水平队员的对抗中也能得到进步,就像这几年CBA外援水平越来越高,我们的国内球员也在竞争中得到提高,那些几年前能在CBA立足的外援,很多已经无法再在CBA混下去。其实关键在于,引援是否有度,或是否需要限制?

  刘爱琳:到底是限制引援,还是继续放开引援的力度,这个话题与CBA引援所遇到的瓶颈如出一辙。毫无疑问的是,高水平运动员的加盟推动了联赛整体水平的提升,但CBA是职业联赛,而市篮球联赛是本土比赛,必须体现出本土意味,否则就会失去继续发展壮大的土壤。所以说到底,还是在于制度和规定细化的问题上。

  何杰:其实抛开“军备竞赛”是否限制本土力量这个问题,我们更应关注的是东莞本土篮球的青训培养。我们到底如何更好地利用高端优势(宏远与新世纪的青训机制),来为本土青训进行共建、搭桥、培训,这个问题更应受到关注。打个比方,我们有NBA篮球学校,那是否可以借助他们的软硬件,更好地培养喜爱篮球的本土青少年?

  应该出台哪些政策发展市联赛

  刘爱琳:其实,市篮球联赛组织方可以将联赛的章程设置得更细致些,比如大家议论最多的“引援”问题。据我了解,今年联赛乙级和甲级有些球队的运动员资格受到了其他代表队的质疑,现在网络很发达,赛事组织者在完成运动员报名后,可以将详细资料在网上公示,以便代表队自查和其他球队监督。如果出现问题,可在规定的公示期内提出异议,这样就可以在联赛开始前把运动员资格问题全部搞定,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张予:除了可以规避多余的问题,在我看来,这几年越来越多高水平球员加入到市联赛,许多都有职业背景,联赛的水平已经到了最高峰[微博],我们不可能再奢望朱芳雨[微博]、王仕鹏[微博]来打联赛(当然市运会除外),所以联赛需要对引援做一个限制。其实联赛之所以会那么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本土球员受亲朋好友的欢迎,如果越来越多陌生人加入,这就有点变味。是需要规则者出台一些限制政策,让那些这几年新加入的球员慢慢融入联赛,让他们慢慢被大家熟悉。

  刘爱琳:至于制度规定,这个很难做到一碗水端平。财力好的镇街有能力引援,而个别镇街甚至连训练费都难以落实,所以我个人觉得市篮球联赛要想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就必须细化制度。

  张予:细化的话,我想到的是比如一年某个镇街只能最多引进几人,或是上场的球员必须有3或4人参加了3或4年的市联赛,另一个可以就是“外援”等等。

  刘爱琳:你说的这些是微观,我觉得如果从宏观方面,制度的细化首先要集思广益,成立一个类似联赛委员会的机构,而并非让赛事组织方自己去“冥思苦想”,其次,球队升级除了成绩外,能否考虑到其他方面的因素,比如硬件等,这样就可以避免领导喜好篮球,就成倍增加投入,强力引援,随后成绩突飞猛进,一旦领导换届不再喜好篮球,则成绩一落千丈。

  何杰:我觉得组织方更应该对未来有大的规划,比如有自己的品牌。首先,我们有CBA,那么东莞市联赛是否可以叫“DBA”;其次,我们是否可有自己的Logo;赞助商红牛是否也可以设计一个鼎?我们的联赛水平虽然高,但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联赛文化,没有包装我们自己的球星,我们是否可以尝试每轮最佳阵容评选,当场MVP,全明星赛票选、全明星赛周末,让我们各镇讲述自己的篮球故事……

  此外,我们如何保护赞助商以及篮协的利益?现在市联赛主要集中在纸媒在报道,此前只是在决赛第三场进行电视直播的电视媒体,是否可以增加直播场次?至于篮协方面,如何提高各会长参与的积极性,让他们的话语权得到最大化释放,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作为全国最著名的“篮球城市”,东莞怎样打好篮球这张牌,除了在CBA取得的好成绩之外,如何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升级,变“常胜”为“长盛”?将篮球文化资源变为经济优势,这就需要开拓出一条“以篮球为龙头,以东莞为基地,以文化为标高”的快速发展之路,这需要市里面进行整体规划,将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和使用。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