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职业篮球的历史上,2013年或许会因为某个标志性的节点而被记住,因为这一年会有一批年轻的本土教练上岗。
这一年会成为中国教练的春天的开始。但是,冰封日久,乍暖还寒,所以我们只能把它称为中国教练的“初春”。
纪敏尚在青岛双星队上岗成为主教练,令业界内外大吃一惊。这个挂着山东省体育局篮管中心副主任头衔的大个子,很少有人关注到他当教练的身份。其实大纪在山东女篮当过6年教练,也带过国青U16女篮,只是女篮很少受人注意,山东队和国青队成绩也不好。
不管大纪入主青岛队的背景,也不展望他执教的前景,如果我们把这件事置于中国篮球教练的整体现状之中,就能发现这是一个有标志意义的事件:CBA球队重新开始关注本土的年轻教练,而从纪敏尚开始,或许会有更多的年轻教练走上岗位。
这是CBA开始走向成熟过程中,必然经过的阶段。一个方兴未艾的职业联赛,一定会经过这几个阶段:用国内教练不行,找大牌洋帅;大牌洋帅找不到,找务实可靠的洋帅;洋帅一直水土不服,回过头找本土教练;当本土教练集体成长成熟,洋帅和本土教练展开公平竞争;最终产生国内顶级、国际上靠得住的大牌教练。
显然我们的联赛刚刚处于初级阶段,对各种洋帅试用之后,即将进入寻找国内年轻教练的阶段。从目前情况看,我们的年轻教练缺乏临场经验,理论修养不足,即使成批量地上到CBA一线,会有各种问题出现,老板们也会相当不满意。但是如果不尽快进入这个阶段,中国教练年龄断层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CBA球队为教练这个职位将投入更多资金。
CBA的教练出现年龄断层,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且直接在国家队教练选拔上有激烈的反应。老教练下去了,年轻教练上不来,自从天津亚锦赛郭士强黯然下课以后,30岁到50岁这个年龄段无人接手。这两年CBA一线称得上年轻教练上岗的,只有巩晓彬和王晗,其中大彬是再起东山。
要理解CBA一线队伍教练的现状,必须认识到CBA球队的性质分类。17支球队,北京、山东、辽宁、八一、江苏和天津都是传统的系统内球队(体育局系统或军队体工队系统),除了江苏和天津,这些球队通常用本系统的人员。实际上在教练一职上会开放性考虑的,有新疆、广厦、浙江、山西、佛山、上海,其中大多数是民营企业队伍。江苏、天津、青岛、浙江又是国企背景的球队,但并不排斥起用洋帅。
老板们为教练这个问题伤了几年的脑筋,想用好的,但好用的不多,那么最直接的解决办法是找洋帅。如果我们从上赛季开始切入,使用洋帅的多达6支,分别是东莞、山西、佛山、福建、上海和青岛,江苏队用了邱大宗,虽然不是洋帅,对中国篮协来讲是“外来户”。如果加上4支系统内队伍,意味着上赛季开始前,可供自由流动的国内教练上岗的职位仅有6个,他们分别属于李春江、杨学增、王非、崔万军、张润起和王晗,其中张润起和王晗都有很强的本地背景。
上赛季还没结束,形势就起了变化,上海、福建、佛山、青岛、山西的帅位易主。如果算上前一个赛季结束新疆、广厦换掉洋帅,再往前天津换掉洋帅,可以发现,外教不再万能似乎逐渐成为共识。最终,惟一坚持下来的只有东莞的戈尔,逆流而动的只有广东和福建:广东在后半程请来真正的大牌尤纳斯,但他们真正想培养的是杜锋;福建请回普拉达———到目前为止,普拉达的使用只限于带队打全运会。
共识促成思路的转变,为国内“年轻教练”破土而出创造了条件,如果我们把40岁左右也称为“年轻”的话。在NBA,一个大牌教练的起家是从35岁左右开始的,我们比NBA的规律晚了5年到10年。中国篮坛的传奇教练蒋兴权,第一次当主教练时才30岁,快50年过去了,有哪个年轻球队想救火,第一个想到的还是蒋兴权。但是很多35岁到45岁的教练,聚集在助理教练岗位和青年队岗位上,等待破土而出,给他们的空间却如井底望天。
纪敏尚入主青岛,这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山西、江苏、上海、佛山、福建甚至广厦和东莞都可能面临教练的重新选择,其中可能有三四个队会起用35到45岁的年轻一代。如果李楠和范斌上位,CBA就会继“东北系”之后出现“八一系”,这又是个独特的风景。青岛队总经理生锡顺在宣布纪敏尚上课之前,就称“将为国内教练配备由外教组成的强大团队”,无独有偶,另一支主教练虚位以待的球队,其老总也表达了同样的思路。这或许会成为相当长时间内CBA的新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