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每逢北京金隅男篮主场比赛,现场主持人会在北京队赢球的比赛后大声发问:“这是哪?”然后全场球迷跟着高呼:“北京!”这被许多北京球迷认为是活跃现场气氛的很好的方式。不过,在最近的比赛中,这一口号销声了。因为,有外地球迷提出,这一口号是在向客队宣扬北京的优越感。
这两天,广东男篮中锋苏伟[微博]心情大好,因为,曾经令他一度去看心理医生的“换苏伟”也销声了。就在前天,广东队客场对阵上海队,苏伟收到了球迷的意外之礼:第3节,苏伟轮换上场,观众席上喊出的不是“换苏伟”,而是“苏伟加油”,而且声势越来越大,令苏伟非常感动。
看来,赛场上的口号,威力着实不小。
其实,作为一种独特的体育文化载体,体育口号在特定时期一直在发挥特定作用,不仅调动个体的情绪,甚至还能影响国家和民族体育事业的方向。回顾新中国体育发展历程,体育口号的传诵折射出社会和时代的巨大变迁。
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
新中国成立后,体育事业与百废待兴的国家建设一起步入正轨。上个世纪50年代,“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一题词不仅成为妇孺皆知的口号,更为中国体育事业确立了基调。可以说,体育对社会的影响力也从该题词开始,由此衍生出“为革命锻炼身体”、“锻炼身体,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等一系列时代特征鲜明的口号。后来,容国团喊出的“人生能有几回搏”,也鼓舞了新中国一代代年轻人。
中国奥委会原秘书长、国际排联前主席魏纪中回忆道,新中国成立伊始,国家一穷二白,“中国人在体育比赛中取得的突破,能够鼓舞民心、提振民族士气。”
上世纪70年代,“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口号广为传播。中、美乒乓外交上演的“小球转动大球”成为佳话。这一时期的体育口号,通过体育向世界传递了和平友好的理念。
冲出亚洲 走向世界
到了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体育也成为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彼时,中国男排在世界杯预选赛中逆转战胜劲旅韩国队,北大学子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国足第2次冲击世界杯失利,球迷再度呼唤“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中国女排[微博]实现“五连冠”奇迹,“顽强拼搏,为国争光”一时脍炙人口。这些口号是体育界的目标,也是中华民族的奋斗方向。
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竞技体育领域摘金夺银已成常态,发展相对滞后的群众体育受到重视。“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等口号的广泛传播,是人们健康意识觉醒的结果。
进入21世纪,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带动全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这届奥运会,体育界并没有强调“誓夺金牌第一”的目标,而是提出了“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人性化口号,标志着体育观念的进步。
“换苏伟”一度喊遍全国
如今,中国正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体育口号及其诉求也日益多元化。
在近年的赛场上,“谢亚龙下课”喊出了球迷对中国足球[微博]长期不作为的鄙夷;去年CBA[微博]总决赛,球迷们幽默诙谐的“换苏伟”响彻万事达中心,此后甚至传遍全国,一度造成了苏伟本人的心理障碍。本赛季,“换某某”热度不减,尤其风靡于足、篮、排联赛。
有体育文化专家分析称,这些口号之所以泛滥,一方面是部分球迷素质不高,把体育赛场当做宣泄情绪的出口,另一方面是缺乏良性文明的引导所致。人们在创作、传播体育口号的过程中,应注重汲取体育文化的精髓,考虑多方感受,传播正能量,而不是肆意妄为助长负能量。本报记者 黄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