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足球困境:体育系统指挥不动学校 教练是义务劳动

2013年06月04日09:03  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陈华

  中国足[微博]球走在通往春天的路上。

  六一国际儿童节,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蔡振华在参加校园足球活动时表示,体育总局将和教育部沟通校园足球的相关政策,期待教育部发挥更大的作用。此前国家对中国足球的扶植,更多停留在职业足球俱乐部层面;如今对校园足球的完善,表明中国足球未来还会有一系列的政策扶持。

  酝酿发力

  校园足球发展在过去几年初见成效,但也碰到发展的瓶颈。有关方面试图在教师职称和联赛分级两个方面发力,把青少年足球工作做得更细。

  “首先是教师的职称。全国基层青少年足球教练水平不足、人员匮乏,学校更多是普通的体育教师在指导,足球的专业性还不够。”蔡振华表示,足球运动员有意愿出点力,但最大问题是职称问题解决不了,“我们争取在振兴三大球的政策前提下先试点,先充实基层教练。”

  蔡振华还透露,即将建立全国校园足球四级联赛:“我们逐步形成和完善全国校园足球四级联赛。体系如果能建立起来,形成规模,若干年后足球的氛围会有很大的提升。”此外,中国足协也计划推出校园足球训练大纲。

  期待落实

  负责上海校园足球竞赛工作的市足协副秘书长吉乔告诉记者,学生是校园足球的主体,还是应该由教育系统牵头,而不是由体育系统冲锋,“说白了,我们指挥不动学校。”

  上海日晖小学是徐汇区的足球传统学校,中超现役球员朱峥嵘[微博]和吕文君[微博]都来自这所学校。日晖小学足球队教练厉刚坦言,相比解决退役球员的职称问题,把教练双休日带队比赛计入课时,有着更现实的意义。“几乎所有青少年基层教练,周末带队都是义务劳动。情况好,校长会给予一些补贴;如果校长不喜欢,就只能靠自己付出时间和热情。”厉刚认为,如果把带队成绩计入职称考评,把带队时间算作课时,能大大提高基层教练的积极性。

  前景看好

  据统计,参加上海市校园足球联赛的学生约2000人,仅占上海市130多万中小学生的0.15%,这个数据和国外相比,差距明显。一名圈内人士透露,由于实力悬殊或不重视,有些学校根本不愿意派队打比赛,“两队教练打个电话,商量一个比分,就应付过去了,比赛根本没打。”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还是要让更多孩子踢球。“这需要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更大帮助,一起把青少年足球的人口基数做大。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上海市足协将扮演技术支持的角色。”市足协秘书长隋国扬告诉记者。

  一名基层教练坦言,校园足球开展得好不好,关键是校长,“校长支持,校园足球就能开展”。这名教练认为,如果能把校园足球的开展成绩纳入校长的考核指标,“加上国家政策的支持,未来前景肯定看好。”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