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足球每到年关都是寒冬 国安总经理惊讶重足被卖

2012年12月19日05:30  重庆晚报 微博

  年关难过!这是最近几年重庆足球的写照———每到这个时候,都是重庆足球的严冬,听到的不是转卖就是解散,过去是力帆,如今又轮到了重足。

  一座超过三千万人口的大城市,西部重镇,这些年却无法支撑一支像样的职业队,不得不说是一种嘲讽。就像一位这两天正在重庆考察的国内资深体育营销专家感叹的那样,“CBA重庆没有,中超重庆也没有,排球羽毛球,重庆还是没有,将文化体育产业作为支柱经济打造,重庆连起码的载体都没有,谈什么发展壮大体育产业呢?”

  年年岁岁花相似

  这次喊卖的是重足

  12月16日下午,也就是媒体曝光重足将转卖青海的第二天,一些重庆球迷通过各种形式呼吁“留下重足”,球迷们对重庆足球的执著热情让人感动,但也有球迷在论坛上哀叹:“算了,看来是卖定了!重庆足球的希望在哪里?”

  这样的行动、这样的呼声,是多么的相似!在过去十年的每一个冬天里,重庆足球都会经历一场生或死的考验。作为曾经唯一的足球火种,力帆的“转卖”早已经成为他们的标志性产物。“去年他们想卖时,我也曾考虑过组织一些球迷去呼吁一下。后来想想也算了,喊了那么多年也没卖,大家也早习惯了。”重庆球迷“老大”王绪明很是不屑地说。他说,早些年大家确实怕力帆卖了带走重庆足球的希望,但有关于重庆足球“把根留住”的疾呼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成了一句空喊。

  说完这些有些激动的话,王绪明挂了电话过了一会儿又打了过来。“刚才有很多球迷组织的负责人打电话过来,希望我能够再次带头呼吁一下,留下重足!”他说,这个冬天比任何时候都让他感到心寒。因为在过去一年中,他一度觉得重足的崛起让他们看到了希望所在。但如今,当重足也像以往的力帆一样,在冬天这个时节走上转卖之路时,是真正地伤到了球迷的心。

  力帆每年“叫卖”要么无人响应、要么关键时刻被叫停,重足的这次转卖是否也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呢?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在球迷和舆论的压力下,重足转卖到青海一事似乎有了转机,市体育局又在重新考虑“不卖”的方案,只不过在知情人士眼里,这只是权宜之计,“体育局还是想卖,一了百了,而且他们也确实拿不出真正有可操作性的方案。”在相关人士看来,如果没有高层的介入,这支队伍的转卖命运是无法逆转的。

  力帆独行思阳谋

  重足摸着石头过河

  王绪明说,重庆足球无法寄希望于力帆身上,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力帆并没有真正把足球当成他们的产业去搞。政策的风向决定了尹明善的足球风向,也决定了每年冬歇期时卖或者不卖的决定。2009年“被”冲超打乱了尹明善小本经营中甲的计划。随后在当时政策的利好下,力帆与体育局完成了第一次真正的“联姻”。只不过,政府的几千万注资并没有改变双方同床异梦,貌合神离的现实,无法水乳交融,肯定不会有好的成绩。球队再次降级,双方又一次分道扬镳。

  相信那次降级后,对力帆失望的不再仅仅是体育局和球迷了。在相关高层领导的指示下,重庆足球另起炉灶。多少有些心酸的尹明善又一次考虑不搞了,尤其是在重足去年底冲上中甲后,生存空间愈发狭小的力帆险些在最后时刻被卖到江西……尽管重足与力帆并非老死不相往来,但双方的关系谁都明白是怎么的微妙。只有“扎根”涪陵的他们除了媒体上的曝光,几乎被重庆所遗忘,不得不承认,力帆这几年真的是独力在支撑。挣扎和艰难,或许只有局中人才能体会,对于大众来说,更多的是排斥。

  “搞足球产业需要长远的眼光,但像力帆这样的企业看中的却是眼前利益,是广告效应而非品牌效应的长期经营。”重庆社科院企业研究所所长王秀模对重庆晚报记者这样说:“所以你看到现在的力帆有些患得患失。”而实际上,拥有政府背景的重足就没有力帆这样的忧虑。但对于挂牌还不到两年,且管理模式并非完全企业化的重足而言,市场化运作更像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算一步。上赛季升上中甲之后,整整一个赛季,重庆FC俱乐部没有谈下一项商业赞助,就连球场广告牌都没能卖出去一块,俱乐部副总经理杨凯承认:“虽然上赛季后半段出现了一些球场广告,但那都是合作形式的,没有一块是付钱的。”

  对此,俱乐部方面认为是此前的中乙赛季结束之后,没有及时开展商业运作,错过了融资的最佳时期。业内人士认为,这主要还是暴露了俱乐部市场化意识不够:“一家职业足球俱乐部,怎么会想不到商业运作?这充分说明了重足俱乐部忧患意识不强,以为有国家靠就可以一劳永逸了。”

  市场不热大环境缺失

  谁来为足球当红娘

  事实上,重庆本土企业并不缺乏对于足球的热情。然而,现在并不是企业不想搞,而是搞不了。上赛季就有足协官员对重庆晚报记者透露,原本有重庆企业跟体育局接触,希望能够接手重足,“但高层不愿意完全放权,只打算让企业投资。人家投出来的钱,自己还管不了,这种事情谁会愿意做呢?”

  重庆社科院企业研究所所长王秀模认为,以重庆企业的实力来看,“不包括大型国企,单单是民企,每年利润上亿的起码有十来个,搞个中甲球队,根本没问题。”不过企业之所以缺乏热情,王秀模认为,“还是因为相关部门在企业和体育产业之间的服务和搭桥,做得很不够,意识差很多。”

  企业投资足球,肯定会期待回报,资深体育营销专家颜强认为:“现代营销的核心,就是要以传播曝光为价值取向,但我们的管理方却希望人家纯粹赞助,没有曝光度的回报。这种只有付出没有回报的‘足球慈善’,没有跟媒体结合,又有几个企业家能接受呢?”一方面看似做了很多事、投了不少钱(例如力帆),另一方面却得不到市场和球迷的认可,重庆足球的土壤自然很难热起来。

  王秀模的话或许值得人们思考:“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在职业足坛扮演的角色顶多只能有两个,一是谋划和引路,二是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媒体环境。绝对不能干涉管理,应该真心实意为企业服务引导,应该站得更高,而不要去争什么。”

  模式

  看先进省市如何运作

  “重足要卖?怎么可能?重庆、四川那边的球市不是一向很火爆吗?”当重庆晚报记者打电话向北京国安俱乐部总经理高潮取经时,他略显惊讶地说。显然,昔日川渝足球的火爆场景还停留在很多圈内人士的记忆里,可事实是,我们早已经落后了许多。

  这几年的北京国安已经成为全国最具代表性的火爆球市。以去年为例,俱乐部原本打算销售2万张季票,然而最终申请人数远远超过2万人,俱乐部不得不以摇号分配的方式销售季票。更有甚者,通宵排队购票的情形在这几年国安球票销售时比比皆是。

  高潮认为这样的火爆归功于投资方:“主要原因还是我们的投资方20年没有更换过,相对来讲,投资人的理念、经营习惯具有很强的连续性。”但反过来而言,长时间的稳定也让国安了解球迷的喜好、注重和他们的沟通,“我们在卖季票的时候,还送给球迷围巾,让他们在主场比赛时都戴着,工体的靓丽看台就是这么来的。”

  高潮是站在俱乐部管理者的角度谈市场化经验,而昔日的广东体育重庆频道总监、广东体育解说程岗则看得更全面。他认为,广州之所以会有恒大、富力两家企业争先恐后搞足球,而重庆却连一家都找不出来,“是足球管理者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方法

  转变理念 摆脱转卖循环

  年复一年,重庆足球的冬天似乎都敲响了警钟。重庆社科院企业研究所所长王秀模说得掷地有声:“足球的管理必须要理顺,球队既然要走市场化道路,从本质上、运作上,就必须以企业主体为核心。”

  两个“必须”振聋发聩,因为足球运动的背后,已经不仅仅是足球产业,更是整个城市体育产业的缩影。作为中国职业化程度最高的运动,足球是最早开始市场化道路的,也是最为成熟的。用一位专业人士的话来说:“作为体育产业链条的重要环节,足球链接了上下游产业,足球搞火了,才能带动整个体育产业的红火。”

  而体育产业恰恰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重庆市十二五期间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正因如此,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家重点学科文艺学学科带头人金元浦在为重庆出谋划策时表示,“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要改造、提升体育行业。这是创意产业升级换代的新战略。”

  回到足球,先进省市的成功,已经为重庆提供了足够多的经验可借鉴。给愿意投资足球的投资者更大空间、更多回报,才能吸引他们投资足球,进而带动足球产业发展,才能让重庆真正成为足球的热土,令重庆足球摆脱“冬天难过”的循环。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