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万年前,人类开始直立行走的时候,也许生存下去就是他们迈开双腿的理由。450万年后,人类依然在重复着这个单调的动作,可我们似乎依然来不及充分思考跑步的意义是什么。正如“孤独”、“认同”和“城市”这些宏大命题,我们至今没有参透。
跑步是一件私人的事情
“大半夜不在家好好休息,在马路上瞎跑,还要钻到草丛里睡觉,多危险啊!我不同意你去,辛辛苦苦才把你养得白白胖胖,出了事怎么办?”老妈的一番劝阻并没有让笔者打消参加深圳百公里徒步的念头。
也许只有作为一个城市乐跑赛、百公里徒步、晶报快走日等活动的亲历者,以及“白白胖胖”称号拥有者,才能充分理解跑步的酸甜苦辣,以及随时随地想要迈开腿的冲动。
迈出第一步的原因当然有很多。晶报副总编辑刘秉仁跑步的初心是为了“治疗”——由于报社工作需要常年值夜班,导致睡眠不好。因此他开始尝试走路,越走越远,远到“把车戒了”。
“走着走着就跑起来了,就像飞机,滑着滑着就飞起来了。”刘秉仁正式开始了跑步生涯,“这是我十八个月走路成果的升级版。”如今,他已经从上下班的城市绿道跨上了马拉松的跑道。
跑起来,“治疗”就慢慢变成了“爱好”。
“奔跑让我一次次动情,以至激动不已。我努力着,在艰辛中体味愉悦,奔跑仿佛已与我的生命融合,奔跑诉说着无限。” 已经跑了31个马拉松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谢文静表示,“当你跑步时,你就有了光芒。”
跑步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它与孤独有关。“在路上奔跑,我形单影只。路人想知道,我已经跑了多远,我还要跑多远。在他们眼中,我孤零零地跑在一条看不见起点和终点的路上,我似乎与世隔绝、不堪一击,就像是一个无家可归的人。” 乔治·希恩在《跑步圣经》一书中,对跑步时的孤独感有过如此准确的描述。顺便解释一下,《跑步圣经》这个译名常常会误导读者(英文书名为Running & Being),这本书不是跑步的实用知识汇集,全书大部分是作者跟跑步相关的一些人生感悟与随笔。
当我们离开故乡来到这座移民城市,放弃了童年时代稳定的“安全感”,在商宦大洋里孤舟漂泊,孤独感是我们唯一的朋友。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一书中写道:“我这个人是那种喜爱独处的性情,或说是那种不太以独处为苦的性情。每天有一两个小时跟谁都不交谈,独自跑步也罢,写文章也罢,我都不感到无聊。”
因为孤独,我们跑步。刘秉仁说,“跑步不仅仅是出汗,而是一种休息、修炼,回归自我,可以抵御孤独。”
显然,不同的人对于孤独有着不同的感受,喜好或者厌恶,这都是很私人的事情。跑步,也是一件私人的事情。
跑步是一个群体的事情
有人说,“私人”是中产阶级的概念。跑步,尽管我们大多时候是一个人在奔跑,但它作为中产阶级的一种生活方式,显然又是一个群体的事情。
“中产阶级大规模地开始跑步,这种现象突然地出现,如同‘被发明出来’并不如其所宣传的那么自然,而是作为一种可组织的健身运动,在中年、中产阶级中大面积流行的。” 不管知乎网友们如何解读阿兰·拉萨姆这篇名为《一个习惯的历史:1960年代美国,作为工业缓和剂的慢跑》的论文,跑步总是被看作是一个群体的身份标签。
乔治·希恩说道,“奔跑时,我就是一个中立者……这是一个人与人互相尊重的领地。没有人打扰我……没有人向我索求爱,也没有人值得我去恨。”但事实上,不能否认的是,用什么跑姿、穿什么跑鞋、选什么路线……我们必然受到看得见或者看不见的群体的影响。
“跑友相伴”、“竞争鼓励”,谢文静在追求跑步内心感受的同时,也提到了“因跑结缘”的快乐。这种快乐是建立在“炫耀”的基础之上——请原谅笔者使用“炫耀”这个看起来不那么友好的词汇。但实际上在笔者的字典里,它是一个描述人类本能的中性词汇,是“炫耀-认同-融合”这一群体行为的关键一环。
我们生活在社交媒体的时代,不需要像人猿泰山那样“捶胸狂吼”,也不需要再为“锦衣夜行”而苦恼;我们有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可以展示海淘到的新款跑鞋、刚创下的PB(个人最好成绩)、新认识的漂亮跑友妹子、人鱼线和六块腹肌……
难怪有人说2012年是跑步的一个关键节点,因为耐克公司与苹果公司在这一年合作推出了手机应用程序Nike+ Running,让跑步者可以很方便地将运动数据分享到各大社交媒体平台。
时至今日,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设备、4G网络、微博、微信……这些看似跟跑步没有半毛钱关系的东西,却能让人们内心深处的炫耀冲动得到体面而尽情的释放。被“点赞”或者得到一句“你好棒!”的评论,更是让炫耀升华到群体认同的快慰。
有句话说得真好——“当然,跑步仍然是一项孤独的运动,但是我们需要别人知道:我在孤独。”
跑步是一座城市的事情
跑步群体的存在,是深圳这座城市之幸——就像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书中第八章的标题那样,“2006年8月26日神奈川县海岸的某座城市至死都是十八岁”。
深圳市长跑协会秘书长陈红山介绍说,“长跑运动,应该已经是深圳第一大运动,可以说深圳是一个奔跑中的城市。”
“年轻的心、移民文化和创新的气氛”,是深圳成为一座热爱跑步的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刘秉仁同时也认为,“民间(包括企业)的组织能力,自治能力是跑步之城的关键。”
陈红山也对民间组织起来的跑团评价很高,“大大小小的跑团奔跑在深圳各大公园、绿道,为深圳的年轻增添活力,深圳马拉松、大鹏马拉松、盐田山地马拉松、彩色跑、荧光跑等等长跑活动不仅是一个体育活动,更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盛典,而创造这些的就是深圳一个个大大小小的跑团。”
笔者认为,跑步是私人的事情,也是你所属群体的大家的事情,更是一座城市的事情。
因为城市给作为个体的人带来的陌生感和孤独感,所以人们选择用跑步去消解,像谢文静那样,“几乎深圳能跑的地方,我都用双脚丈量过,深大操场、深职院操场、福体中心运动场、深圳体育馆,笔架山、梧桐山、塘朗山、梅林后山、马峦山、银湖山、凤凰山、中心公园绿道、罗湖5号绿道、大小梅沙边防线……”
反过来,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又深深吸引了跑步者。陈红山分析其中的原因,“一个是优美的环境适合长跑运动;二是深圳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长跑文化,每周每个月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长跑活动就在市民身边;三是深圳高速的节奏,跑步能给让大家舒缓工作和生活而带来的压力。”用四个字来总结,就是“美、多、潮、乐”。
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发现这座城市,在城市里找到自己所属的群体和认同感,最终又发现内心那个孤独的自己。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自人类450万年前开始直立行走的时候开始就是如此——奔跑着,思考着。
跑步不仅仅是出汗,而是一种休息、修炼,回归自我,可以抵御孤独。尽管大多时候是一个人在奔跑,但跑步作为中产阶级的一种生活方式,显然又是一个群体的事情。
小启
这是“晶报五楼东”最后一次与读者见面,谢谢读者朋友一直以来的厚爱。但告别不是为了说“再见”,而是为了整装待发,重新起航。
从下周一(4月6日)起,由一周一期的“晶报五楼东”升级而来的一个全新版面——“非常话题”将与广大读者见面。即将登场的“非常话题”每周将刊出5期,涉及的话题更非常,讨论的内容更全面,看问题的角度则更深圳。
敬请期待。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