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43年的故事:伊犁马远赴万里援助唐山震区

尘封43年的故事:伊犁马远赴万里援助唐山震区
2019年12月20日 12:49 新浪体育
雪中骏马 雪中骏马

  享誉全国的伊犁马在赛场上争得了诸多荣誉,但是曾经有过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你知道吗?

  因时间过去很久了,当时档案记录不全以及管理机构的变动,这段伊犁马援助唐山的故事一度被大家淡忘。直到昭苏县进行天马文化博物馆布展工作,工作人员在基层走访征集有关伊犁马故事时,才发掘了这段珍贵的历史。

  唐山大地震这场巨大的劫难已经过去43年了,可住在伊宁市的袁银喜老人却铭记于心,已经77岁的他对震后的唐山有着一段特殊的感情。

  1977年报纸刊登送马故事

  1977年,唐山大地震的第二年。袁银喜担任昭苏马场生活管理员,接到援助唐山的任务后,马场立即着手安排,并表示要把最好的马匹挑选出来援助给唐山人民以恢复生产。

  虽然马场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但是各族牧工仍从马群中挑选出体壮、膘肥、口轻的马匹。为了不让病马混入援助的马群,30多名畜牧兽医人员连续工作6个日夜,终于将上千匹马进行了全方位检疫。

  当援助马匹挑选准备好后,由于唐山灾情严重,上级部门又下达了增加援助马匹数量的任务指标。大家听到这个消息后,主动向上级部门表示援助马匹一匹也不会少,保证完成追加任务。机关、连队干部和牧工纷纷主动把自己心爱的坐骑捐献了出来。

  因为马匹要经过长途跋涉,马场将挑选出的马匹编群放养在最好的草场,使得这些马匹很快就四肢结实,躯干强壮。

  为保证把马匹送到唐山时不少一匹,马场党委又反复研究,担心个别超龄马经不起从昭苏到唐山,穿越戈壁滩、翻越冰达坂、万里征途的考验,另外多抽调了60多匹马随群上路,以作备用。

  在唐山合影留念

  运送的途中,需要大量的后勤补给,袁银喜他们从1977年5月就开始打馕、宰羊,准备方便携带的奶酪、炒面、风干肉和马匹食用的饲草料。精心选拔身体健康、负责的送马人员。

  1977年6月20日,昭苏马场援助唐山人民的20群共3000匹马启程了。送马队伍赶着膘肥体壮的伊犁马踏上前往唐山的征程。

  昭苏马场祖木拉缇的父亲阿合提别克当年参与了送马。她回忆: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那个出发的清晨,父亲赶着马群出发了,孩子们舍不得父亲离开,小马驹也舍不得母马离开,那个场景令祖木拉缇永生难忘。

  从昭苏到乌鲁木齐几乎没有交通运输工具,3000匹马只能通过人工赶送到乌鲁木齐才能装上火车运往唐山。从昭苏到特克斯,再到新源,翻越冰达坂到达南疆,然后再到乌鲁木齐,一路将近1000公里。

  因为沿途草场和随行保障能力有限,马群只能分批次进行运送。更有一群马匹到达乌鲁木齐用了足足51天!经过千辛万苦,马群陆续抵达了乌鲁木齐,又经过在火车上6个昼夜的精心照料,昭苏马场和其他地方马场的4550匹马一匹不少地运送到了唐山。

  其中,昭苏马场的3000匹马在途中还产下了7匹小马驹。随同马匹一起运至唐山的还有十万斤精细饲草料。

  这些马匹很快被分配到唐山地震灾区的乡村、街道,用于拉运物资,清理废墟、耕作田地、恢复生产,对于震后重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赠送的陶瓷杯

  袁银喜和护送马匹的牧工们在唐山受到热情的接待,观看了抗震摄影展览,去了工厂企业参观。还在周恩来总理题写的“穷棒子”前合影留念,唐山市给大家赠送了印有“万里送军马,军民情谊深”字样的陶瓷杯。

  过去的新闻终会成为故事,而岁月烟尘里的故事就是今天的历史,这历史也必定会是我们未来前进时候的记忆,伊犁马作为国内优秀的运动马种之一,是在昭苏县历经百年培育而成的优良马种,大多数人对它的认知局限于赛场,而昭苏马场3000匹伊犁马援助唐山参与震后重建的历史,让我们对这一优秀的运动马有着更多的了解。

  时间,将曾经的辉煌留给历史,将深刻的启示交给未来。如今,享有“天马故乡”的昭苏县,坚持“马字当先”,将马产业作为引领发展的核心和灵魂工作,马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马产业发展机制不断完善,打造国家、自治区核心马赛事区,举办各级高标准赛事,形成了赛事品牌;基础建设不断巩固提升,投资建立了覆盖全县的良种马繁育体系,建成良种马繁育养殖基地、马调教训练基地和国家首个马细管精液生产基地。

  建成4A级旅游景区天马旅游文化园,良种繁育能力有效加强,组建伊犁马骑乘型、速步型、肉用型繁育核心群,培育我国自主产权的专用马种,建立了“种马场+马改良站+农牧民”的良种马繁育模式,促进了马业合作社、养马大户(专业户)发展。制定了国家礼仪仪仗马育种方案,组建育种核心群,为服务国家“骏马外交”战略时刻准备。

  赛马比赛

  牧歌昭苏,天马故乡。目前昭苏县存栏马匹10.78万匹,建立完善了育马、养马“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饲养经营模式,通过政府扶持、企业拉动、大户(专业户)示范,提高了养马业的组织化程度,拉动牧区群众增收。农牧民养马、育马、赛马;老百姓观马、说马;夏秋饮马奶,冬春食马肉,马已成为各族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小疆有话说)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榜

体育视频

精彩图集

秒拍精选

新浪扶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