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强:如果没有了全运会

2013年08月30日12:23   体育专栏  作者:颜强  
著名体育评论员颜强著名体育评论员颜强

 

  这会是非常特别的一届全运会。

  想像一下,半个多月后,当各种媒体要再度习惯性地为这届全运会做总结时,将用怎样的口径和笔调?安静的全运会?低调的全运会?节俭的全运会?谁都不太关注的全运会?

  这样的口径都有可能出现,可以肯定的是,像过去两届全运会那样,尚未开幕,就被包括新华社在内的主流媒体口诛笔伐现象,将不太可能发生,因为时势已变,因为全运会的主办方顺应时势的能力,一点都没变。然而围绕全运会,乃至中国社会体育体制的讨论,不会因为这必定节俭低调安静的一届全运会而休止消停。

  全运会从来都是中国体育的一面旗帜,乃至成为了一种中国体育发展的风向标。从体制内体育从业者的角度看,全运会的意义更在奥运会之上,因为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计划单列单位的体育主管部门,在自己的政治考核栏目上,全运会成绩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奥运会能否拿到金牌,那会是画龙点睛之笔,维护自己在系统内的地位、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全运会是最重要的一项考核指标。

  所以那么多奥运金牌选手,退役时间不是奥运会结束后的急流勇退,而是要在全运会上“再创辉煌”,就可以理解了——一面奥运金牌,在我们独特的体育政绩考评体系里,等同于一面全运金牌,这位奥运金牌国手,再参加一次全运会,“再创辉煌”一下,就可能有两面全运金牌了。他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身上维系了太多人的前程和利益,而他能站上奥运竞技场,也同样是太多人的力推与呵护,才能达成的梦想目标地。由是全运会必须要战,不能不战。

  从最理想化的角度考虑,全运会按照传统的模式和讨论,没有存在下去的必要。广州亚运会,都有劳民伤财、公众不关注的恶评,全运会又能如何?在一个城市化进程加速,社会人口大幅度流动的时代里,本乡本土的乡土情结,也不可能为全运会带来更多吸引力。但是如果没有了全运会,或者仅仅是取消全运会,中国体育又会如何?

  过去几年,有过太多对全运会的批评乃至批判,似乎全运会就是中国体育的失败渊薮,不除之不足以平天下。然而解决掉全运会,就能给中国体育带来改观吗?最需要全运会存在的,是国家体育总局,这项运动会,是整个中国体育政府管理机构存在的运营基础,取消全运会,将整体体育运动部门托付给教育部门、部分完全交给社会,将会呈现出怎样的状况?

  此时此刻,我只能看到更大的荒芜与混乱。这绝不是肯定现存体制继续运行的必要,而是对于没有建设只有革命和拆毁的怀疑。倘若没有远眺未来、建设一个新世界的眼界与胸怀,打破这个旧世界,只会带来更大的混乱。

  足球与篮球,便是中国体育改革过程中的畸形产物。旧有的体系,囿于奥运争光压力,将两个资源消耗最大的集体团队项目放弃掉,美其名曰“市场化运营”,实质是在市场化和旧体制间,留出一条狭小缝隙。转制期间,成长于旧体制、得益于业余体校和专业运动队的竞技人才,很快从市场化获取了足够高的经济回报,但是这种畸形不完全改革,根本不能保证未来青少年人才在体育运动事务上的顺利发展。足球和篮球改革二十年左右,面临的同样最大挑战,都是后继无人——这不是青黄不接,而是未来人才的荒芜。

  放弃全运会,连带的体制性效果,会是旧的专业体制培训体系完全崩溃并消失,在可以想见的未来十年,指望教育体系、文化系统,来承接旧体制的一些专业培训和青少年精英体育人才培养,等同于痴人说梦。教育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最大的失败,体育教育,更是教育改革过程中最大的失败。

  所以渐进式的疗法,让全运会实现进化,而非被革命,应该是一种更务实的选择。不再让全运会成为劳民伤财、弄虚作假的地方利益竞技场,改革引导的方向,应该是让全运会成为青少年体育普及和推广的一个广场。让更多的孩子们,摆脱沉重的书包,每天能有更多时间接触并且享受运动,这才符合社会潮流,这才应该是全运会新生的希望。同时这也是对施政者以及整个体育社会的智慧考验。

 

文章关键词: 全运会 中国体育 颜强 体育 奥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