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中国偶像与标本李娜

2014年10月28日09:45   体育专栏  作者:张斌  

  2011年至今,已有三年,李娜在我们的视线中时隐时现,总有些日子,她是要蛰伏起来的,疗伤治痛,或者难得的假期。遭受挫折后,她会悄然躲藏,做自己最该做的事情,迅速就会有其他热闹替换掉世人对于她的的兴趣。渐渐也习惯了,总有一项大赛能让李娜带病运行或者系统重启。可是,今夏的沉寂,回想起来总有些异样,卡洛斯的离开或者说离开卡洛斯,对于李娜心理的挫败感应该是不小的。结果,膝伤所困,让李娜无法再跨越人们的预期,终于还是停了下来。

  总会有人问我,李娜还能打多久?我自然不是给出答案的最佳人选,心里的逻辑自觉不自觉就过度到那厚厚一摞的商业合同上,怎么也得到2016年里约周期结束吧,三年不算长,可以的。最近,李娜的经纪公司对外宣布,以往与李娜合作的商业品牌都愿意履行完合同周期,这是一个态度,也是一种善意。不可抗力面前,所有人也只能选择因势利导。

  三年前,李娜在巴黎夺冠当夜,一位运作着大企业的湖北老乡坚定要与之签订赞助合同,作为企业决策者,本可独断专行,但还是将这一意愿用手机短信群发的方式问计于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中层干部,圣意已裁,众皆称是。随即,便进入合同拟订的微妙阶段,企业具体操办人员征询我的意见,“您说是先签一年,观望一下呢?还是一签三年呢?”赞助亦是投资,审慎是没错的,年届而立缔造传奇同时便催生出一个必答题——三十之后的李娜还行吗?网球,不是我的专业,但我依旧建议,要签即是三年,如没信心,索性不签。我的意见仅仅是诸多参考中的只言片语罢了,匆匆三年,如今合同已进入第二个周期了,当初的那份缓缓建立起的长远信心屡次遭受考验,罗兰加洛斯红土场地上赢得的大满贯不仅改变李娜命运,也在考验着我们是否能够读懂运动中多样的人性侧面,是否能接受起伏跌宕的运动轨迹。岁月和运动磨砺着我们所有人,态度和认知都在默默改变着。

  2011年夏,李娜夺冠后大约一个月,我在中国羽毛球队的培训课堂上鼓励一干球星们力争成为我们时代中的运动偶像(icon),费德勒和李娜是现实榜样。课后,暮色降临,天坛运动员公寓门外,我和林丹闲聊起来,“单飞”是关键词,这是羽毛球天王最为迫切的愿望。羽毛球与职业网球的生态完全不同,从中国羽毛球队中“单飞”而出的结局会是怎样呢?我想大多数人都会劝林丹三思后行,几经冲撞后,林丹如今也不能达成完全意义上的“单飞”,但是中国羽毛球队原有的稳定格局已被他的执着带来有了无奈亦或是积极的变化,在整体商业框架下,给天王留出了尚不能完全自由的个人空间。三年前,我认定林丹看中的不过是自己商业价值的加速实现,当下我多了一份理解。李娜带给中国体坛的,除了突破感极强的大满贯冠军以及自如中居然还夹带着幽默的英语表达之外,至为关键的当如歌中所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之所以可为偶像,即在这里。

  去年美网前,《纽约时报》推出专刊为自己城中每年一度的赛事造势。这一年,费德勒和李娜是时报选择的核心人物,标题——Li Na,China’s TennisRebel,真有些刺目,文中详细描写了这一年中法网和温网赛后发布会中的情绪风暴,有意无意之间将提问者的身份定义为“国家媒体”,与一个“叛逆者”对立起来。这个很是要命,“叛逆者”尚可以与追求运动自由画上约等号,可是那顶“不爱国”的帽子会压死人的。时常将自己处于情绪风暴之中,李娜并不能每一次都是言语上的赢家,尽管她一时会无所顾忌。

  那年冬天,有机会采访李娜,情绪风暴的事情不能不问,以往我小心翼翼的问题会被她的小机敏一一化解,短促的应答配合上突然闪亮的眼神和微笑,明确地告诉我,这样的问题就算了吧。这一次,我百折不挠起来,一次不能破题,那就迂回再来。似乎还是没有结果,李娜的具体应答也模糊了,总之她很委屈,有“被伏击”之感,因此才有了对于记者的锋利言辞。这份误解应该是很深的,至今恐怕都无法完全释然。不久前,见到那位“伏击”李娜记者的领导,求证李娜一方的心理基础是否真实存在,对方一副无辜表情。这就叫误解吧,此种误解无从解开,也许领导也并非掌握所有实情。宣布退役的第一时刻,李娜走进了《开讲啦!》,欢声笑语不断,身为新闻系毕业生的她一再表达对于当今新闻环境的不解与愤懑。如果你有机会仔细可以再看李娜在武汉的退役新闻发布会,现场提问之中夹杂的微妙情绪还是能隐隐体会得到的。那是她的家乡,最可感知温暖的地方,洒泪相别的特殊时刻啊。

  熟识李娜的同事告诉我,李娜表面的强势皆源自其并不坚强的心理状态,一旦感到威胁,必然会像刺猬一样自卫。这个不难理解,我也信了。李娜,也许一直“不坚强”,但她的特殊人生情境,中国网球界甚至中国体育界也难寻一二。2012年冬天,李娜推广自己的新书《独自上场》,在北大与学生沟通,我受邀现场串联一下。刚刚训练结束匆匆赶到现场的李娜心情显然不错,聊着聊着就可以轻松地探寻那些不开心的日子,比如法网夺冠当年秋日里逃离中网、逃离北京、以至于逃离所有人。李娜脱口而出,“那时候我自己应该是得了抑郁症。我后悔自己拿了法网冠军,它可能要毁了我的人生。”以上三句话是歌词大意,但是“抑郁症”一词特别刺耳,荣誉、关注和财富如何将一个人逼至绝境的,常人根本不能体会。今年,孙杨教练告诉我,在波折不断的那些日子里,孙杨烦躁不安,专家给出的诊断也是“抑郁症征兆”;张培萌也会主动告诉我,跑出10秒后心理乱乱的,这一年有些浪费了。

  法网夺冠颁奖前,“女金刚”纳芙拉蒂洛娃曾经将李娜唤到她面前,叮嘱了道,“你要学会对所有人说不。”这话我们可以不懂,李娜想必已经有了切身之感。都说面对成功与财富需要有福报的,李娜不仅要有福报还得有更多一份担当吧。到底需要多强大才能让自己体会运动快乐,同时还能变得练达人情呢?这可能是没有答案的,有人终其一生而不得,阿加西在自传里对于网球表达出的愤恨和厌恶也曾让费德勒万分不解,没有一样的人生,不可强求,李娜并没有刻意去表演人们期待的坚强、快乐和顺从,这份真实虽然可贵,但是折射回来,对于自己也是造成钝伤的。

  运动偶像,十有八九必是巨星,使命要尽其所能达至完美,李娜也逃避不了,她甚至是我遇到的体育人心理分析的最佳标本。胜利是包裹好自己最好的保护,职业网球加速番倍高效地成就了李娜,但终日不断的艰难对局则让受益者每时每刻接受考验,些许的脆弱和无能都会被放大出来,“李娜式的溃败”曾经很刺目,冲上高点也避免不了狠狠地回落。信心是什么?我曾经问过李娜这个问题,答案真记不得了。但是,她过往三年的历程真可以描述为树立信心、信心被毁、再造信心,循环往复的过程。运动员都有过人之天赋,如果谁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心那就太难得了,信心之于李娜是稀缺的,随时可以从意识中抽离而去。

  运动员的竞技人生都是被压缩在短短时段内的,需要一个个引路人帮其渡过。卡洛斯,45岁的阿根廷人,被命运安排在李娜网球生涯最后时间里出场,一时曾经被李娜本人认定为教练最佳人选的不二角色。在教练眼中,运动员与我们观察所得完全是另外一个人,他们可以窥见其心灵秘密。姜山,李娜亲密的人生伴侣,陪其度过每个人生瞬间,但他并非是解开李娜心灵障碍的最佳人选,因此始终不能同时身为拉升妻子再上巅峰的合格教练。我相信,李娜心中的一些烦闷和不解也始终无从表达,卡洛斯恰好成为了最佳的聆听者和问题的解决者,至少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确实如此,她让李娜发自内心坚信自己可以再拿大满贯,她们一起做到了,在李娜去年温网遇挫萌生退役念头之后做到了。李娜与卡洛斯之间没有矛盾,非常和平却无奈伤感的分手,两个人都哭了,卡洛斯的离开无疑是雪上加霜。除了卡洛斯还有谁能够让李娜始终充满动力呢?

  偶像的凡人侧面往往可以让我们陡生一种别样的代入感,使我们不再以为“人生不过这样了”,使我们偶尔也能鼓足勇气,“和现实这小子打一架”。谢谢李娜,哪怕是瞬间给我们的勇气。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李娜 卡洛斯 林丹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