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联赛又要开打了!中国足球职业联赛走进了第20个年头。
年初参加中国足球协会代表大会,遇到成都足协辜建明秘书长。我还跟他开玩笑:“中国足球职业联赛能坚持20年的秘书长,您是硕果仅存……。王俊生、胡康健(上海)、张衡(北京)……都退休了,田宜国(大连)、罗怀远(广东)……英年早逝”。
说起祖国各地拉起职业联赛的这些秘书长们,确实有些心酸。
1994年的4月17日中午,吃完老妈火锅的中国足协秘书长王俊生换上西装,抖擞精神直奔成都市人民中路一段十一号的成都体育中心。准时在下午4点高声宣布:“1994年万宝路全国足球甲级A组联赛开幕”。后来王俊生当过我十年领导,只要聊起1994年成都那场职业联赛的开幕式,他的精神头就像老妈火锅一样沸腾。
不久前,友报《体坛周报》的李响老师让约一下王俊生,想请他谈谈中国足球职业联赛20年的发展变化。照理说这事儿举手之劳,一个电话就能解决的问题。但是现在不太好帮忙,因为我感觉王俊生先生已经不太爱聊中国足球了。这与1994年职业联赛开打那年意气风发的王俊生不一样,似乎找不到中国足球往日的精气神了。
记得王俊生离开中国足球领导岗位后写了一本书,书名从最初构想的《冲出禁区十年叹》,到最后定稿成不疼不痒的名字——《我知道的中国足球》。但这本书还是写出了职业化改革后的足球激情,写出了中国女足夺取世界亚军的飒爽之气,还有对1994年职业联赛开赛那天的描写也是意气风发。可惜放在今天,也就是职业联赛走进20年的时候,那种对中国足球痴迷不离的劲头没了。
上周在香河足球训练基地参加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委员会的会议,身边坐着成都天城足球俱乐部的罗晓维总经理,嘿!巧了,我们哥俩还都被选为职业联赛执行局的执委。但心中也有一种酸溜溜的感觉,1994年叱咤中国足坛的四川全兴足球,后备人才梯队体系相对完善的成都足球,也都一起混中甲了?不应该啊。
这就不得不谈到职业足球的产业链问题,谈到职业足球俱乐部的经营问题。
十多年前,曾经去秦皇岛足球学校出差,当时足球学校的校长王钧后来当上了国家体育总局的副局长。记得王钧校长那时夸奖的几个足校孩子就有郜林,闫相闯,黄博文,张稀哲等。就这几个当年秦皇岛足球学校的孩子,前几天打伊拉克登场比赛的就有三人。这么多年了,还是这几个人。
中国足球青少年后备人才的断档,与我们职业化发展盲目跟风也有关。
曾经与王钧同志一起聊过足球职业化的问题,他说:“足球职业化是提高足球水平的必由之路。但是我们在搞职业化的初期,把过去教育体系培养后备人才的模式一刀切除,硬性要求职业俱乐部承担后备人才梯队的培养。但是许多俱乐部一线队还养着困难呢,哪里还有资金投入青少年?所以,人才断档就不可避免”。
搞职业足球俱乐部,产业链,现金流是不可或缺的。靠传统体育营销的票房、广告、冠名赞助、特许产品、球员经纪等经营活动很难彻底解决职业足球的产业链问题。而跨界以房地产、国企垄断行业来支持职业足球也仅是权宜之计。因为在中国搞职业体育的表演行业,许多公共资源在政府手里。当体育场馆、公安、竞赛管理、媒体传播等社会公共资源都到走进市场的职业俱乐部切块“唐僧肉”,那我们的职业联赛就很难健康成长。
体育,承载着社会公益的责任,职业足球更是提升老百姓喜怒哀乐指数的重要文化体育活动。1994年4月17日成都一声哨响,为中国带来了足球职业化。但这种离不开体育公共资源的职业化如果得不到掌控资源的政府支持,未来发展依然艰难。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