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运动产业BOSS问答⑦:中体体育任志刚

2020年02月27日08:53  体育专栏     我有话说

  (原标题:广州中体:服务是我们的基因,中国路跑赛事容得下10家上市公司 作者:重力动 晏懿)  

  以全民健身为导向的马拉松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不到十年,却已俨然成为国民最推崇的运动。特别是2014年国务院46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发布后,点燃的不仅是大众对这项运动的热情,同时也激发了整个社会对该领域的关注。

  众多资本和资源的涌入也改变了该行业此前的业态,其中就包括各类跑步赛事公司的创立。脱胎于行政命令而创立的老牌马拉松办赛机构,本就有政府的强力支持,在市场的东风下更是如鱼得水,一路走得平稳而不失优雅;在该行业打拼多年的团队或个人,凭借其专业度和资源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也有其他行业的外来者,或凭资本,或携强资源,一路疾风骤雨般攻城掠地,高举高打;而数量级更多的是那些吃政策红利者,不介意小打小闹者,反正扎一单赚一单……

  这也是任何行业在初始蛮荒时期的百态,无可厚非。只是,拓荒期结束后,跑者们笃信的“长期的力量”,在当下的中国路跑赛事行业,其效应也逐渐显现。

  中体董事长李强(上)和总裁任志刚(下)驰骋在赛道。公司管理团队全员跑步,并且出台了员工跑步的激励措施,对跑步事业的热爱深入骨髓。

  其中,一开始站位并不靠前的广州中体体育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体”),以其优质的服务和专业度,于2019年度跃升为与中国田协合办马拉松赛场次最多的赛事公司,显然,在2020年他们有更高的目标。

  关注体育产业动态是重力動的工作之一。这次,我们能邀请到中体董事长李强先生和总裁任志刚先生同时接受我们的采访,颇感荣幸,更重要的是两位表现出了足够的诚意,敞开心扉,干货满满,相信不会让读者失望。

  接下来,听听两位的马拉松生意经吧!

  从“亏到3000万就不玩了”

  到“马拉松是天生为我们设计的”

  重力動(以下简称動):新冠疫情当下,中体公司上下都在忙些什么?

  任志刚(以下简称任):我们从2月3日开始在家办公,正式上班是10日,基本也是居家。赛事方面的重点是内部梳理的“复盘会”,刚好趁这段时间理一理存在的问题。我们对2019年的10多场赛事做了一次全面的复盘,所有人一起通过视频连线讨论,到底存在哪些问题?为什么发生这样的问题?事无巨细。再就是对今年的赛事做一次头脑风暴,也就是做创新。这是针对赛事的。

  另外还有两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一是现在我们在做直播,在视频平台请嘉宾来直播,已经做了几期,可能以后会做成常态。还有就是从去年开始在琢磨的赛事APP,年前年后都在为这事开会研究。

  疫情期间,中体邀请马拉松世界冠军孙英杰、吴敏等嘉宾开始尝试视频直播。

  動:最近发布了几场旗下赛事的延期,其中包括清远马拉松,新冠疫情对中体的影响有多大?

  任:我们内部估算整个2020年度的收入要减少1/3至一半,影响还是蛮大的。

  可能要5月初形势才会明朗。海南那边的局势或许好些,今天我看公司同事已经在联系海口(马拉松)了。按广东现在的状态,我估计在3月初可能可以上班。正常上班之后,我们接下来要跟进景德镇马拉松和连南半程马拉松,其他还有广西梧州警察马拉松、林芝半程马拉松,还有我们的“年度跑者大会”,都是处于待定状态,随时可能启动。所以事情其实很多,大家都很忙。

  動:这是中体最困难的时候吗?

  任:不是。最难的时候是2016-2017年。这还得从中体创立之初说起,其实公司在2014年就成立了,在做了2015年首届清远马拉松后大约亏损了二三百万,资金压力大只能寻求融资。恰好当时我和李总、朱总卖掉了公司,无事可干,而且都喜欢上了跑步。找到我们时,我们了解了公司状况后就进来,并参与运营,2015年10月我出任公司总经理。

  这一切都是机缘巧合,其中还有很多小故事。因为团队经验不足,2015年做的两场比赛持续亏损,接下来到了2016年清远马拉松又闹出了“肥皂事件”,另外办的几场赛事还是在持续亏损。大家都开始怀疑起来,这个行业还能干嘛?信心严重不足。

  李   强(以下简称李):我是在2016年4月正式进入到中体团队的,此前我是在团队的后面做政府关系,现在也走到前台来了。

  公司业务上的真正转机,应该说是2016年年底拿下桂林马拉松。那场赛事有冠名赞助商,虽说也没赚钱,但得到了政府的高度认可,所有人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找回了一些自信。2016年公司还做了增资,但这期间股东们对公司发展的前景又有些不一致,也有离开的,所以说这段时间充满了波折,很痛苦,也是压力最大的时候。

  2017年稍微好转,2018年看到了希望,接下来2019年就略有盈余,压力小了很多。现在碰到了新冠疫情又开始有些压力,但是我们还是联合清远马拉松、黄埔马拉松、贵阳马拉松等赛事组委会进行了公益捐赠活动,加上公司的捐款,累计募捐了五六十万。

  刚才讲的是中体的历史。当然包括了公司最困难的时候。那时候我就一直跟团队的所有人讲——碰到困难的时候想想初心,你为什么跑到这行业的?就是因为喜欢嘛!记得当时几个股东在开会时做了最终表态:“如果亏到3000万就不玩了。”实际上我们在亏到1800万左右时就慢慢扭转过来了。我还说即使公司关掉了,亏了些钱,但健康的身体回来了,也不亏。想明白这个问题后就全顺了。所以我一直认为,马拉松这个行业好像是天生为我们设计的。

  動:为什么这样说?

  李:还是我来一一分析吧。首先,做马拉松还真得有些资金。因为缺钱的话就没有了投入,以后做什么都是抠抠唆唆,赛事只会越做越差,跑友们觉得你太小气,口碑也没了,政府也是不满意。没错吧?所以你得有些钱,我讲的这钱不多,但至少不会为吃饭发愁;第二,你还得有些资源关系。办马拉松赛事最大的客户就是政府,因为这本就是政府工程。我们不能说要够到省长级别,但至少得与地市级的市长或书记产生联动,因为城市马拉松是一把手或二把手工程,你必须要跟他们打交道。没有相应的社会阅历和社会资源,你就没法跟他们打交道。第三点,你还得有很强的运营能力。为什么这样讲?具备前两个条件者不少,但是为什么做的人那么少?当然很多人是因为看不上马拉松这样的小生意,但更重要的还取决于你的运营能力。这正好也是我们擅长的,我们团队原来做的是通信行业,业务遍及16省,员工近7000人,跨地域不断地做运营,复制成功经验。这种运营能力就意味着你能够静得下心来去想、去思考,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往前走。

  我们把之前的公司卖了,资金不是问题,资源也有这么多年的积累,更关键的运营能力方面。做赛事事无巨细,首先需要精细化管理,我们之前的公司团队几千人,驻点到每个乡镇,要到每个村甚至每个家庭去接触了,这方面不缺经验;另外都说做赛事苦,其实做通信同样要吃得了苦,24小时待命,不管刮风下雨有事就得办,免不了有安全事故。办赛事所需的运营能力我们都不缺。能把这三者结合起来,你会发现它的门槛其实还是挺高的。最后,我觉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热爱!我们中体的管理团队全员跑步,并且公司出台了员工跑步的激励措施,我们是真正热爱跑步这项运动,热爱跑步赛事这项职业。这就是我对马拉松行业的理解,兜兜转转,好像一切都是缘分,注定在人生的下半场做一个自己更喜欢、有经济效益也有社会效益的事业。

  清远马拉松是中体“梦开始的地方”,期间波折不少,如今已成为公司颇具代表性的赛事。

  動:前段时间“跑者公会”发布了《2019中国马拉松赛事公司50强》(权威发布|跑者公会•2019中国马拉松赛事公司50强),广州中体排名第二,你们公司内部有何看法?

  任:在我们内部看来,第二名一点也不惊奇。之前从来没有人或机构这样做过,所以我觉得张路平老师(跑者公会发起人)的思维还是非常严谨,评价中肯。我不清楚我们和中迹体育(第一名)到底有多大差距,但是至少从评价的维度来说,我们还是比较认可的。从行业内角度看,榜单在用数据说话,而且有一个标准,当然不一定很完整、最科学,但确实做到了量化。同时,中国田协给我们反馈的数据显示,中体是跟田协合办赛事最多的公司。这也在一定程度印证了榜单的合理性。所以你刚才问我这个问题,我们内部并不觉得惊奇,但有一个机构来做横向对比,我觉得非常不错。

  動:那么,中体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夺取第一啦?

  任:当然是第一,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我们追求的是自己制定的“重研发,大发展”六字方针中的第一,那就是在2020年我们要用四个“最”来定义中体:办赛跨省份最多,现在不确定,但我们做到7个省以上至少就能排第二;赛事数量最多,基本没悬念;第三就是参赛人次最多;第四是粉丝最多,也就是我们公众号(第一赛道)粉丝最多。公司收入是不是第一,我不敢说也无法得到公开数据,但只要以上四个都做到第一,从综合评价来说我们应该就是第一了。

  動:我也补充一句,中体还有一个第一,就是资金量的投入应该也是所有路跑赛事公司之最。这也可以归为中体为中国马拉松产业做出的贡献吧?

  任:谢谢认可。

  中体的基因是服务

  動:正如之前所说,中体已经成为了行内公认的中国头部路跑赛事公司,但是我发现在公众认知层面似乎有一定的偏差,你觉得未来中体在媒体宣传方面需要加强,还是继续保持低调?

  李:你说的情况我也看到了,我觉得这与中体的基因有很大关系。我一直认为企业都是有基因的,中体的基因,包括任总跟我们前公司的团队都是做服务业的,我们的基因其实就是服务。所以中体一定是服务最好的公司,“服务”就是我们打造的标签,也是对外宣传的重点。当然进入到路跑细分领域还需要“专业”。围绕这两点,比如说你要做到专业,做到服务好,热爱是必不可少的。要服务好所有人,你还得有创新。所以热爱、服务、专业、创新,就是我们的八字价值观。

  任:你刚问,我们是不是太低调?这也是因为我们做的是服务。当年刚进到这个行业时我们就在分析自己的优势是什么,我们以前做通信跟政府运营商打交道,现在做赛事跟政府打交道,差异是有,其实不大。还有原来我们要服务移动的客户,我们现在服务跑友,本质还是一样。所以,服务是我们最核心、最强的东西。

  服务是中体的核心竞争力,因而也累积来大量的“中体铁粉”追随旗下的赛事。

  動:那么,拥有服务基因的公司弱项又是什么?

  任:弱项就是我们不懂体育行业,我们不懂媒体怎么做宣传。但是不要紧,我们能够克服困难,因为我们已经有了核心竞争力,还有就是因为我们的团队都喜欢跑步,碰到困难时,想想初心嘛!当然,我们没有媒体属性的人,所以中体注定是低调的。

  動:这些年中体如何打造出一个如此有竞争力的团队?核心团队是如何分工的?

  李:中体现在的团队有三至四人都是前公司的团队成员,相互认识时间都很长,有的超过20年了。前公司(长实通信)为中国移动提供代理维护、网络优化等服务,我们几个都是核心管理团队成员,把公司从十几个人做到几千人。从本质上讲,我们现在做的事跟之前是一样的。

  至于分工,总裁任总负责日常运营,冲在最前面,面对跑友和中国田协。本来这次采访约的是任总,但我们讨论之后觉得我俩来相互补充,或许能讲得更透一点。我和其他股东更多的是坐在后面整合关系,主要来处理政府关系这块。当然我们还有其他股东也在整合资源。在执行层面,我们有黄总,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林总……

  動:赛事运营事无巨细,服务对象也不止一个。政府、赞助商和跑者,在中体眼中是如何排序的?

  任:在和朋友交流时,我常说,一场马拉松其实有三个合伙人。政府是第一大合伙人,他们首先出资源,有时候还出钱。第二个合伙人是赞助商,他也是出钱的。别忘了另一个合伙人——跑友们也出了钱。中体是干什么的呢?中体其实是第四合伙人,主要负责出力,并把这三方都照顾好。我的意思是这几方都应该是获益者,跑友花100多元报名费,换回价值三四百块的物资及服务,还能收获良好的参赛体验。赞助商呢?比如说花500万赞助费,能获取1000万甚至更多的广告效益。政府出了资源和资金后,引入数万人在当地消费,还推广了城市形象。不都赚了吗?

  動:那么这三方的具体排序呢?

  李:政府第一,跑者第二,赞助商第三。中体第四,还得把自己算上。政府和跑者的满意度在某些方面是共同的,政府是否满意取决于三点诉求,第一是宣传推广,第二是带动旅游和消费,第三是全民健身。

  中体的愿景是带动3亿国人跑步,举办的马拉松大多万人以上参赛,切实践行全民健身。一场赛事加上亲友、工作人员,志愿者,观众等总参与人数至少有十万或几十万,如粤西地区的阳江海陵岛马拉松,据阳江移动大数据显示,第一届海陵岛马拉松前后三天登岛人数不低于十万,有一半来自周边城市,对宣传城市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我们的赛事选择在传统旅游淡季举办的话,也解决了旅游淡旺季的问题,两届阳江海陵岛和桂林马拉松都是在冬天传统旅游淡季举办的,参赛人员70%来自于外地,出现了淡季不淡的旅游现象。同时马拉松赛事也增加了游客的粘性,跑友有很大一部分会每年固定到一个地方参赛,还解决了游客回头率的问题。宣传方面,一场马拉松PV浏览量过千万是很正常的,另外政府方面的考量标准更多偏向于跑者的美誉度,因此跑者是否满意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政府是否满意。从这个角度来说,政府和跑者是否满意,应该并列第一。

  我们公司内部有一套完整的考核体系,就是这四个满意,每个满意的比例权重不一样,4个满意达80分就有奖励,达不到80分,对不起,就得换项目负责人啦。

  動: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中体虽然办赛场次很多,但在一线城市或省会城市的赛事并不多,未来想过要在这块加大力度吗?

  李:在大城市办马拉松,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现在不也拿下了贵阳和海口两个省会城市了嘛。你也知道在北上广办马拉松的公司都是国企,那是人家的自留地,现在唯一有机会的就是深圳了。

  其实在内部我经常讲,办小而美的赛事更有价值,于我个人而言也更有成就感。比如说我们办的连南马拉松,我估计绝大多少人根本不知道连南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吧。它属广东省清远市,位于广东、湖南和广西三省交界处,是一个瑶族自治县,从广州开车需要4小时。这里不能发展工业,旅游业也没好风景,以前珠三角考驾照得去那里,现在则很少有人去了。清远马拉松成功举办后,连南也希望我们能去那办一场马拉松。那里交通不便,穷乡僻壤,办赛资金也不充裕,但当时我也想着做个尝试就去办了。没想到中体在跑者中有那么大的号召力,首届我们就从广州、深圳用大巴拉去了5000人。政府领导简直高兴坏了,连续两届办完都专程请我吃饭,享受最高礼遇。他说县里办了10多年的瑶族文化艺术节还不如一个马拉松有影响力,而且还是花小钱办大事,政府的投入也不多。是否盈利先不说,这种成就感是完全不一样的!海南万宁情况也类似,首届比赛我们就带近万人过去。当地领导也在赛后专门感谢我们,了解到我们的盈利状况后当场表示以后给予更大的支持。这样一说,就不仅仅是成就感了,实实在在的利润也有了。

  这样说来,我去运营深圳马拉松,还不一定能赚钱,做这些小而美的赛事反倒有更大的想象空间。但前提是,你的品牌得到大家的认可,跑友愿意跟你走。

  2019年桂林马拉松,时任桂林市常务副市长(左)在中体董事长李强(右)的陪同下体验赛道。

  動:那么中体是怎么得到跑友认可的?我发现有不少跑者自称为“中体粉”,有什么秘诀吗?

  任:最根本的是我们的赛事体验和服务得到了认可。中体的粉丝有着很大的能量,我们称之为自循环体系。我现在很多资源都是从跑友那来的,有些赞助资源是跑友提供的,有些市场信息也是他们提供的,甚至有些跑友被我们称之为广义员工,接下来我们可能找一些兼职也是从中而来,这样一来不就自己循环转起来了吗?这套自循环体系就是我们现在要打造的。

  本来我们计划在二月份要办年度跑者大会,但因疫情延期了。大会的起源是前年公司年会时邀请了积分计划的十位“中体王者”,大家在一起聊得非常开心和融洽,我们都觉得有必要扩大范围,让更多的中体赛事跑友们能聚在一起,形成一个自循环体系,更认可中体、支持中体。

  動:顺着这一思路,你希望未来的中体如何能吸引到更多的跑者,或者说你最希望中体展示出怎样的特质?

  李:前面我也提到过,马拉松行业本质是媒体。为什么这样说呢?马拉松表面看是体育行业,但它其实是靠媒体传播来赚钱的。其实所有体育赛事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说。我们不懂媒体,我相信我们会犯错,会犯很多错。但是,我又觉得不必害怕——只要我们把公司打造得更透明、更开放。为什么?因为透明了,所有人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很多时候就能理解你了。你自己没有了猫腻,所以也不用怕。还有,透明化之后即使你犯了错,只要发心没问题,并且诚恳道歉,是会得到原谅的。

  我时常在想一些其他赛事公司闹出的风波,如果中体遇上该怎么办?最后得出结论,我觉得也希望结果不一样,为什么?首先,中体会把工作做在前面,不会让类似的事情发生。还有,即使是发生了,我们有这么一大群忠实的中体铁粉,他们一定会客观表述,而不是墙倒众人推。

  動:去年中体员工发表“火箭队”不当言论,公司的处理也是这个逻辑吗?

  任:是的,这个事件实在是太偶然了。但我们的处理方式和逻辑是一样的。公司发布致歉信,我承认自己有错,哪里管理不到位,告诉你是什么原因,全都向所有人讲清楚,这是讲的第一点。第二是我们会在自己的公众号推出来,别忘了,我们公众号有100多万粉丝,也可以说是一家媒体,处理的结果和过程完全公开透明。

  未来我们希望把中体打造成一家更透明的公司,所以我们做年度跑者大会,让数百的中体铁粉跟公司走得更近,更了解公司的价值观和使命,更了解公司想做什么,要怎么去做,我全都告诉你,和大家一起来成长和发展。

  未来这行业可以容下10家上市公司

  動:中体从2014年开始发展至今,正好赶上了中国马拉松蓬勃发展的热潮。你对接下来中国跑步产业(或者说是体育产业)也好,大健康产业也好,有一个怎样的判断?

  李:首先说这个行业吧。如果再过十年或二十年,你会发现中国很多有实力甚至伟大的体育公司,都创立于2014年。因为2014年国务院46号文件的刺激。在我们内部,2015年被称之为中国马拉松元年,对这个行业的未来我是很乐观的。

  動:为什么如此乐观,有何依据?

  李:进入到这个行业时我完全不懂,因此看了大量的书,可以说市面上所有关于跑步的书我全看了,包括营养学和运动康复方面的,以便于研究整个行业。第一点,我认为路跑一定是参与性最广的体育运动。我们都知道足球号称世界第一运动,但真正踢足球的人其实并不是很多,可能有1亿或2亿人?至少在中国踢球的不多,但是观看的人非常多,再加上这个产业收入高,所以其受众、产值、从业者等几个指标综合起来,让足球成为了第一大运动。但以马拉松为代表的路跑,一定会是第一大参与型运动。有数据可以查,美国的跑步人口(一周至少跑一次、跑步时长大于30分钟者)约为6500万。美国总人口三亿多,那就意味着有20%左右的跑步人口。同样的情况如果复制到中国,就意味着跑步人口将达3亿。所以中体内部的一个目标,是让3亿国人跑起来。“传递运动之美,开启健康生活方式,让3亿国人跑起来。”是我们的三句口号。

  所以,如果能做到让这3亿有自觉健康意识人跑起来,它的商业价值是巨大的,在路跑赛事行业容下10家上市公司是完全没问题的。按以上标准中国的跑步人口约为3000至4000万。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動:不少人认为,国内的马拉松赛事已经够多了,那两位也肯定不同意这样的观点啰?

  任:从行业角度分析,依旧对标美国的话,中国每个县有一个马拉松一点也不奇怪,在像广州、中山这样的发达地区,每个镇办一场马拉松也是很正常的,而且也应该办。目前来看,马拉松是性价比最高的体育赛事,政府有强大的诉求,人们群众有强大的需要,赞助商也能趁此很好地宣传自己,是各方需求的完美的结合。这还只是马拉松赛事的增长空间,如果扩展到整个路跑赛事行业,空间就更巨大了。所以这个行业未来10年一定还是会上扬,保持10%的复合增长率是没有问题的。

  这也正是我们中体的价值所在。以地市级马拉松的影响力,辐射全区域的体育发展,推动体育+旅游发展模式,形成一县(区)一品牌赛事,我们称之为“一县一品”。这一模式在我们的办赛城市清远和桂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未来我们可以在全国推行,每一个地级市的县市都可以开拓赛事,每个地级市最热爱运动的十万八万运动人口都在我们平台上,这就是公司最大的价值。

  除以马拉松为代表的路跑赛事外,中体还创办了铁人三项、越野跑和自行车赛,全面涉足耐力运动领域。

  動:说完关于赛事数量的问题,我们再来探讨一下办赛模式,像国外波士顿马拉松这样的著名赛事的运营机构其实都是由城市所在地的跑者协会为主体,并且是非盈利机构。这种办赛模式在未来是否能成为中国主流?如果是,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路跑赛事公司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李:你说的这种情况确实存在,我对全球的整个路跑赛事行业也做过研究,而且还有一些自己的理解。我跑过不少国外的赛事,温哥华、柏林、马德里等等,当然不是花钱买名额,能抽中就去的。我分析其实国外马拉松赛事有两种形态,一种就是像你说的波马,这样赛事历史相对长,都是由一帮马拉松爱好者发起,所以主体就是相应的协会了。其本质就像西班牙的巴塞罗那体育俱乐部,他们也是由一群爱好者组成,慢慢变成了俱乐部,最后吸收了很多会员。我去那里,俱乐部的会员们说我们不信基督教,也不信天主,我们只信巴塞罗那俱乐部,俱乐部就是我们的宗教。他们的会员在15万以上,并且有着较为严格的会员资格审核。国外路跑协会与这个也相似,它是一步一步走来历史形成的,所以它注定就是非盈利组织。之所以说这么多,是想告诉大家,这种情况在中国是没有历史和现实形成的土壤的。这是一种形态。

  还有一种形态就是我们熟知的如马拉松系列赛,走的是完全商业化办赛路线,还有如彩色跑,迪斯尼马拉松系列赛,都是很新的赛事IP,是商业赛事公司在运作。这就是国外主流办赛机构的两种形态。

  再回过头来看中国,最大的不同是,中国政府跟西方政府是不一样。我们是强势政府,强势政府一定要找一个强有力的机构来与之对接。一个由爱好者组成的协会能成为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架构吗?能够承担法律风险吗?都不行吧。所以与政府对接的一定是有法人、有主体和严密组织架构的公司来强有力地去推动,这样才能跟政府匹配,互相依存往前走。所以就这点而言,我觉得国外的经验和历史都没有借鉴性。只要我们的政府有宣传的诉求,有全民健身的诉求,我们的赛事公司就有存在的价值。

  動:谁会是中体未来的最大对手?

  任:各家赛事公司共同构成了中国路跑行业的生态,我们是共生的,不好做评价,还是从公司基因来解读。

  智美体育是做媒体广告转型而来,属于资源和关系型;汇跑由喜欢跑步的人创建,所以他们在创意和服务会比大家都强,也很有亲和力;万达集团既做实业又有资金,入场体育一定是高举高打,声势浩大;中迹体育脱胎于原厦门文广,沉浸体育行业多年,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会更强些;我们中体是做实业出身,专业服务和创新是立足点,我们会用大量的技术手段去做创新。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发力,各有特色。

  但我感觉未来万达体育会是一个强大的竞争者。

  動:很多人认为办马拉松赛事是典型的“赔钱买吆喝”,赚的也都是辛苦钱,为什么还有包括中体在内的赛事公司冲入其中呢?

  李:大家说的没错,即算赚了钱我们赚的也是辛苦钱。我商学院的朋友也经常跟我说:你为了那几百万的小生意去找一位市长或书记,值不值呀?初听,确实把我问住了,但细一想,不对呀,首先是政府对我们有需求,还有就是我的生意虽只有几百万,但是我可能一直做个十年二十年,这样一算不就大了嘛。另外就是,你可以通过办赛,把跑友们从线下赛事引到线上来后,在线上再想办法留住大家,它的价值就更大了。所以如果把赛事看做支持线上的一部分,你就不会指望它赚多少钱了。一场赛事下来能有几十万毛利,发掉人员工资后还能剩点钱,我就已经很开心了。但是未来我们中体的利润会来自线上累积效应的那一部分。办马拉松赛事就和跑步一样,它都是有长期效应和累积效应的。

  動:所以围绕这两个效应,中体接下来会有哪些具体动作?

  任:首先我们要打通线上和线下。第一步中体要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公司,具体指标就是之前说的“四个最”,这是我们的2020年度目标之一。第二步我们要把线下赛事延伸到线上,所以我们要做赛事APP。然后,第三步我们想在2020年把线上跟线下做一个尝试性的结合,所以我们也想在一些地方做跑步驿站。做一些线下服务店,本来我们最近跟广州的海珠区海珠湖,以及公司所在地生物岛建起来,来链接线上和线下。

  李:围绕着这个产业的上下游,我们会做一些投资。毕竟我们原来就是做投资出身,原公司卖了后手头有些资金,马拉松赛事本身体量不大,现在也开始盈利不用投了。所以我们想围绕线上线下这块,做一些投资。例如我们在广州黄埔区有家公司有一项技术,是我目前找到的解决马拉松替跑的最佳方案,如果有大机构进来,我们也会跟着一起投。诸如此类。

  動:能介绍一下即将推出的赛事APP吗?

  任:好。推出APP是我们“重研发”战略的一部分,核心功能是赛事社交。只要你愿意公开,在日常跑步中通过我们的APP就能找到周围的跑友。还有,比如说你参加中体的赛事时,很想知道有哪些朋友也去了,还有平时在微信或通讯录里很少联系的人,APP会提醒你,他也来报到参赛了,很方便大家在比赛日约跑,约饭。这只是一个很小的例子,其实就是我们对数字化的一个布局。

  另外,我们还在研发赛事管理系统,提高公司在这方面的效率。这也是我们今年的研发重点。

  動:说得很让人期待,替跑友们问一句,什么时候能用上这款APP?

  任:5月中会正式上线,我们公司内部同样非常期待。

  動:谢谢两位接受我们的采访,期待疫情早日过去,中体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全国人们跑起来!

  “传递运动之美,开启健康生活方式,让3亿国人跑起来。”祝愿中体早日实现这一梦想!

  请关注“重力动“,后续我们将不断奉上有价值的内容

  更多文章:

  疫情下运动产业BOSS问答①:凯乐石钟承湛

  疫情下运动产业BOSS问答②:三夫户外张恒

  疫情下运动产业BOSS问答③:万龙滑雪场罗力

  疫情下运动产业BOSS问答④:“狼一匹”沈军

  疫情下运动产业BOSS问答⑤:思凯乐曾花

  疫情下运动产业BOSS问答⑥:万龙雪场重新开业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马拉松中体赛事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