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早报:男女足抗日 流水线VS手工作坊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8月04日00:10 东方早报 | |||||||||
中日男女足球对抗,最终归于“平”淡。“平”淡也好,这其实更容易让人冷静。 必须正视的是:日本女足已有一个“档次”的进步,追上并似乎要超越我们;日本男足则存在一个“档次”的领先。 中国女足不可谓不拼,大面积抽筋可以佐证,但实际上并没有太多机会,甚至可以
中国男足战平日本,只能说将自己的优点放大到了极限,把握住两次头球机会。但综观全场,日本人的个人技术、整体战术意识,无不在中国男足之上。不得不提的是,本场日本队先发11人是全替补,几乎没经过什么磨合,然而,他们却打出了“水乳交融”的感觉。很多人对此表示惊讶,但对于了解日本足球的人,也许就不会感到差异了。日本从小学到职业队,日本任何一个足球教练都是经过严格培训的,否则不得在日本执教,哪怕是做一个小学体育教师都不行。可以说,日本教练的整体水平已达到世界一流,日本只欠缺一些“特殊的经验”,这是外国教练在日本存在的唯一理由。 日本培训球员的体系,如同工业时代“标准化”的流水线,在国内任何地方出产的球员,对足球的理解都高度统一,只要是合格的“零部件”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组装出高质、高效的“机器”,需要的磨合期很短。 而中国足球似乎还处于手工作坊时代,基层教练、职业教练均存在严重的良莠不齐,大部分教练还是在凭经验培养球员,而且整体上对足球的理解也不统一,因此国家队集训时间再长,打起来整体上的感觉还是脱节的,很难形成稳定发挥,更难形成稳定风格。我们引以为豪的身体优势,在中日男女足对抗中并不明显,在抢点、个人对抗中,日本球员更懂得利用身体,我们只是拥有看起来更强壮的身体,但并没有将这种优势在比赛中完全发挥出来的技术意识。 作者:文 董进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