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字号教练集体颓废 中国足球只有投入没有产出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4月20日09:51 球报 | |||||||||
除了洋人米卢,中国国字号教练几乎无一例外地以重大赛事的惨败告终。历史在一遍一遍地重复,从徐根宝、戚务生到沈祥福,是中国人的性格弱点,还是足协陈腐不变的观念? 足协绝不是在秉承“临阵换帅兵家大忌”的古训,因为他们像任何一个长了眼睛的人一样可以清楚地看到临阵换帅的成功例子,远到卡塔尔,近到眼皮底下的伊朗队。显然,某些人的面子是不容反驳的。
被称为黄金一代时,我们无法否认这些小伙子在同龄人中是优秀的。香港邀请赛和上海邀请赛力拼阿根廷青年队和博卡青年队的辉煌历历在目,但从那以后,国奥队开始走下坡路了。应该说,从选择队员,到磨合战术,再到实战的磨练,这批队员在这个时期应该是呈上升趋势的。但本该在这个关键的年龄段再上一层楼的队伍却很快开始下降了,显然,教练的水平已经成为制约他们成长的瓶颈。 2002年釜山亚运会,中国国奥队面对个人技术、身体条件、速度都逊色的日本国奥队时却已经找不到优势,在整体战术上开始落后于亚洲对手了,这是个危险的信号,也是给国奥队的第二个换帅机会。但足协在明了一切的情况下继续信任沈祥福,而宁愿相信眼前的事实只是一次偶然。第二个机会又溜走了。如果说世青赛的时候国青队的水平还能代表亚洲的话,此时的国奥队已经在与亚洲同龄对手的竞技中不占优势了。 2003年9月,最后的机会。两场本应胜似闲庭信步的比赛被国奥队演绎得一波三折。质疑沈祥福的声音达到了顶峰,甚至连队内的部分主力队员都表示“这样的训练方法有问题”。一个很说明问题的例子是,听话的队员狠命地练,结果不是受伤就是不出状态,而打着“受伤”的旗号自己调节状态的队员反倒在比赛来临前状态和体能俱佳,以主力的身份打上了比赛。这对沈祥福的执教方式是个很大的嘲讽。但这没有用,直到在叙利亚客场被打得狼狈而归,足协依然打着“保沈”的旗号。 而面对自己的决策失误,足协总是百般抵赖。在这些国字号教练受到舆论质疑的时候,足协抛出了“用人不疑”的古语;当他们败得不能再败的时候,足协抛出了掩耳盗铃的“亚洲二流”的定位推卸责任……这是谁的责任?谁该来负这个责任? “这个责任我来负”,先后几届足协官员都这样冠冕堂皇地“挺身而出”。而事实上,这只能是口头上的姿态,中国足球却在一个又一个四年中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地继续。 作者:迟凤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