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马2:17创中国业余最快 海军大校刘苏的跑步人生

全马2:17创中国业余最快 海军大校刘苏的跑步人生
2018年12月20日 10:18 体育综合
资料图。 资料图。

  这位原海军基地保卫处长,为何能达到中国业余跑者迄今无人能超越的高度?

  文/ 洪立

  十天前的2018广州马拉松,藏族越野高手贾俄仁加以2:18:22大幅刷新PB三分之钟,在无运动员注册经历的中国跑者中跃居当代第一。

  不过,他并不是这类选手中破2:20大关的第一人,也不是跑得最快的一个。

  因为早在27年前,就有一位同样没有做过一天专业运动员的海军军官刘苏,在1991年大连国际马拉松,创下2:17:52的惊人成绩。

  而且,和以比赛奖金为生的职业跑者贾俄仁加不同,当年的刘苏还有一份和跑步无关的职业:旅顺海军基地保卫处官员。

  另外,相比今年25岁的前者,后者在跑进2:18之时,已是38岁“高龄”。

  刘苏的人生故事说来话长,最好还是从头说起。

  从军卅六载

  刘苏1953年出生在山东青岛一个军人家庭,在家中五个子女中排名第四。

  近日他在接受笔者专访时表示,父亲1942年参加八路军,作为海军军官离休(他小时候曾经“挨军阀老爸数不清的暴打”);哥哥和姐姐都当过兵。

  连他27岁时娶的媳妇,也是海军女兵。不过,他们是在当兵前就认识的——两人都出自青岛海军部队家属大院。

  他曾写道:“岳父为海军服役了一辈子,直至海军航空兵部队军职离休。他还把四个子女中的三人送到海军部队当兵,两个女儿都嫁给海军军人。”

  而刘苏自己则是1969年从青岛第39中学初中一毕业,就到北海舰队旅顺基地服役,当时的他还不满16岁(同年同月,他姐姐远赴内蒙古呼和浩特,入伍空军)。

  他还记得刚入伍时,伙食费才每天4毛5,每月津贴费6块钱。

  虽然出海时每天有9毛钱补助,但他仍然总觉得吃不饱:“白菜、萝卜、高粱米填不饱肚,食不果腹,热量不足。”

  尤其是在海上训练、执勤时,像他这样的新兵感觉又冻又饿。

  刘苏在海军旅顺基地当兵36年,其中22年任职于基地保卫处,负责打击、预防犯罪——相当于军中警官。

  这个岗位听上去像是岸上工作,事实上他们经常需要出海:到舰艇部队上进行政治审查,来访外军舰艇的安全保卫工作也归他们管。

  在对越作战后的1986年,他还参加过西沙群岛巡航——乘坐543导弹护卫舰,前后历时五十多个昼夜。

  刘苏先后五次立功受奖——不光是因为跑步比赛成绩出色,而是作为军中警官,他侦破过多起大案,甚至曾“击毙持枪凶犯”!

  2004年退休前,他的职务是副师职保卫处长(旅顺基地系军级机关),大校军衔。

  他告诉笔者,大连造船厂造的航母等新军舰,自己退休后都受邀参观过;“八一建军节,我还组织我们跑团去旅顺基地,参观导弹护卫舰。”

  “大马第一人”

  刘苏的跑步生涯,始于小学年代。

  1960年他就读青岛上文登小学之后,就开始参加校运动会,而且在小学、中学跑步比赛中一向名列前茅。

  但他坦言,当年自己“成绩也不是特别好——我都忘了当年的成绩了。真正出成绩,还是当兵以后”。

  “在海军旅顺基地,30年我没有对手——400米以上的所有项目:400、800、1500、5000、10000米……一直到马拉松。”

  刘苏第一次接触马拉松,是34岁以后的事。

  他曾回忆说:“1987年是我春风得意的一年,好事连连——带职到南京海军学院政工指挥班学习得了文凭,刷新了学院田径400米、800米、1500米记录,还获得南京市迎新年长跑赛冠军;毕业回旅顺部队,又提升副团职……”

  那年5月初,他接宣传处通知,基地组队参加大连举办的首屆马拉松。保卫处领导关照他:

  “好好跑,拿第一!”

  1987年5月17日8时20分,首届大连国际马拉松比赛在该市人民广场鸣枪,共有37名国外选手和8251名国内选手参加。

  在来自大连驻军的376名参赛者中,成绩最好要属陆军的连玉山和海军的刘苏,前者排名全程第十,后者以59分42秒获得男子20公里第三名。

  从那年起,刘苏从未缺席过一届大连马拉松。

  因此,如今每年大连马拉松举办前后,他都作为嘉宾,被大连电视台请进演播室;“央视和大连体育局还送我一个称号,说我是大马第一人。”

  无论从量还是质的角度看,这一美誉他都受之无愧。

  首先是参赛次数最多。“全大连700万人口,从1987年大连马拉松到今年第31届,只有我一个人一届没拉,全部坚持下来。”

  其次是成绩为大连最快。“大连市的业余选手马拉松纪录也是我的。我引以自豪的是,年轻时为大连国际马拉松跑出了本地选手的最好成绩两小时17分,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能超越。”

  “军中第一马”

  从第二届大马,刘苏开始升级全程。前六届他都登上领奖台,名次也稳步提升: 

  • 1989年2:23:37,第四名; 

  • 1990年2:26:29,第三名。

  1991年第五届大马,他的成绩达到顶峰:2小时17分52秒,但名次却掉到第七。

  原来,此前四届一直只奖励实物——自行车、挂钟、运动鞋等生活用品的大马,那一年开始给前12名奖励美元。

  “高手来得多,成绩提起来了。”他解释说。

  冠军的奖金是5000美元,刘苏拿到500美元。“比赛得的奖金,不交给部队。”

  因为那次的成绩,他还被授予运动健将证书

  不过说起最难忘的大马,他觉得还是第一届:自己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最终以出色成绩斩获季军。

  赛后隆重的发奖仪式上,他被授予奖牌和一套蓝色运动服(图三)。

  除了大马,他还参加过成都、天津、北京等国内马拉松,同样取得不俗战绩。

  1993年7月3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的第六版,刊登一篇题为《马拉松迷刘苏》的上千字报道,提到他前一年参加的四场马拉松,其中有两场是利用出差机会:

“(1992年)3月,他追捕逃犯到成都,恰逢该市将举办“迎七运成都市第十届新蓉城杯”千人马拉松赛,他硬是去报了名。谁也没有料到,冠竟然被临时来出差的刘苏夺得!

“4月2日,他路过天津,又参加了天津NEC杯马拉松赛暨全国马拉松锦标赛,获第五名。”

  事实上,《人民日报》还漏说一场。

  就在那一年,刘苏还代表中国赴国外参赛:作为“八一”田径队的一员,在朝鲜平壤参加万景台马拉松赛。

  “八一”队之所以选派他出征,是“因为他们的专业运动员都跑不过我”;当时的“八一”田径队教练肖亮原本很想要招他进去,无奈此时的他已经年近四旬,“年纪太大,调动不了”。

  那次他拿了第五。比赛没有非洲选手,只有中国等几个社会主义国家选手参加,因为它并非什么国际大赛,而是作为庆祝金日成八十寿辰的系列活动之一。

  平壤马拉松近几年开始对外开放,但他再没去过:“这两年我也不出国比赛,就在国内跑一跑。”

  1990年代长文报道过刘苏的中国大报,除了《人民日报》之外,还有《中国体育报》和《解放军报》,标题分别为《刘苏今年四十岁》和《军中第一马》。

  “那时,部队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是登上解放军报指名道姓的,给予荣立军功。领导看了翌日军报登有我大名的报道,上报军党委,给我立了个三等功。”刘苏说。

  至于《大连日报》、《大连晚报》报道自己的文章,他更是“攒了一大摞”。

  “因为刻苦啊!”

  首届大马刘苏20公里跑进1小时,平均每公里配速3分不到。那他的万米实力究竟如何?

  他告诉笔者,自己的万米最好成绩,是在上海全军运动会创造的30分51秒。

  之所以跑道成绩不如公路,他如此解释:田径场和公路跑起来不太一样,公路有上坡下坡,跟田径场是两回事。

  “我有时公路成绩比田径场还好,因为田径场要转圈——400米一圈一圈地转,讲究弯道技术,有时不如公路的直道跑得好。”

  而他的5000米水平在“15分左右。平常自己遛达着跑着玩,一般都是15分钟多。比赛时咬咬牙,都可以破15分钟”。

  至于马拉松,他说自己一直到55岁以后,比赛成绩才掉出3小时:“那时才知道,马拉松要进3小时很困难了。当年我自己训练跑全程马拉松,从来没有超过3个小时。”

  壮年时代的刘苏,居然还有过一种“实力限制了我的想象力”的巨大困惑:

  “在50岁之前,我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跑马拉松,男人还能超过3小时?我一直不理解。当时我就算自己跑着玩,也只要两小时四五十分。”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刘苏当年只是个业余爱好者,没有任何教练——“我自己就是教练,训练计划都是我自己定的”,又有一份本职工作,那他为什么能达到迄今在中国仍没有任何业余选手能够超越的马拉松高度?

  “因为刻苦啊!”他回答得直截了当。

  当年他每天凌晨3点起床,上班前先出去在公路上跑一个15、20公里或半马,配速4分钟左右,最慢不超过4分半。

  午休时间、下午或傍晚,他还有一天中的第二次训练:在田径场上,跑10个400米和4个1500米,合计正好10公里。

  • 400米每个都在1分钟左右,不能超出1分05秒,休息1分钟; 

  • 1500米每个都必须在4分30秒左右完成,休息3分钟——“休息就是慢慢溜达溜达,散散步。”

  像这样一堂训练课,耗时不超过一个半小时。

  当时他每天训练量都达到二三十公里,每月训练量800至1000公里以上。一年下来,解放鞋底磨穿十多双。

  如今已经65岁的他,每年的跑量仍超过6000公里。

  本文发表的前一天12月18日,他跑表14.6公里,用时1小时20分,平均配速5:28/公里;12月已跑步287.4公里;2018年迄今351天,累计6190.9公里——日均17.6公里。

  “就是刻苦啊。现在的年轻人哪有这种吃苦精神?”他一再强调。

  健康跑到老

  当年的苦练,为刘苏锻造出一副强健的躯体:“我从小到大,没挂过吊瓶,没用过抗生素,没住过院,没请过一天病假。”

  但他也坦言,自己每年也发烧、拉肚子,只是从来不去医院;这些都是跟训练量太大、身体过度疲劳有关。

  腿脚伤痛方面,他的右脚跟腱伤一直不好,也是因为当年练得太苦了,所以他现在不敢跑快。

  尽管如此,今年在大连和北京两场马拉松,他仍然能够跑进3:30大关。

  “再一个就是,我现在训练时一点不敢缺水,补水得及时。因为当年训练量太大,肾功能不太好,多次出现过尿血。去年也出现一两次,因为天太热,跑得太多,补水不及时。所以现在我很注意身体。”

  与刘苏对跑步的热爱形成反差的是,他的家人都不跑步

  “她们始终不理解、也不爱好这东西,一点不感兴趣。她们从我年轻到老一直极力阻止我,都不愿意让我跑太多,特别是现在。”

  “她们问我:你到底图什么东西啊?女儿、老伴都讲:你过去名也出了,央视也报道过了,你还要干什么?”

  “我什么也不图,就图个爱好。”

  尽管家人一直反对,刘苏表示,每年有四场马拉松,他是一定会跑的,因为它们就在他的四个家乡: 青岛,他生长的地方,养育他长大; 旅顺,当兵36年的故乡;大连,扎根定居一辈子,旅、大两地生活将满50年;香港,独生女儿一家是他的牵挂(外孙女今年要上小学了)。

  “这四个家的马拉松,我每年都去。香港马拉松我已经跑五届了——连探亲带跑马拉松一起。”

  至于从未缺席过的大马,去年他如此誓言: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今后跑不了全程跑半程,跑部了半程就当志愿服务者。大马伴我三十年,我要陪大马一生一世!”

  2019年将满66岁的刘苏,在新的一年内除了青岛、大连、旅顺、香港四场马拉松,还计划跑中国马拉松金牌和国际金标赛事的四场赛事:北京,广州,重庆,武汉,经费预算三万元。

  为了实现这个自己的“马拉松大满贯”梦想,他给自己提出两个要求:

  一是增大跑量。每天跑步不少于14公里,即马拉松全程的三分之一。每月跑量达到500公里。全年跑量累积6000公里以上。

  二是生活自律。体检多次敲了警钟,肺部和甲状腺结节,右脚跟腱陈旧老伤,运动过量偶发血尿,老年代谢障碍等等。禁烟少酒,膳食均衡,乐观宽容,劳逸适当。

  对于马拉松和人生的关系,以下是刘苏的见解和感悟

  “参赛马拉松不是生活的全部,更不是终生的追求。随着年龄增长,肌体衰老多病,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力不从心,必然趋势。据此,不再过分看重成绩比拼,力争参赛能达到4小时之内即可。”

  “若干年后,到了人生暮然回首的时刻,我将扪心无愧:努力过,拼搏过,奋斗过,激励和带动了周围朋友们。”

  (爱燃烧)

马拉松海军大马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榜

体育视频

精彩图集

秒拍精选

新浪扶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