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特区报记者 徐松
连出席活动的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副局长韩星元都感到惊讶,一个区级校园足球活动的启动仪式,竟然引来了新华社、体坛周报、四大门户网站、北京晚报、文汇报、广州日报和本报在内的全国16家主流媒体,近30位记者采访,并进行大篇幅报道。深圳足球圈如此热闹,还要追溯到2011年国足主场与伊拉克的世界杯外围赛时。
什么样的动力,让如此多的主流媒体一线记者,在恒大亚冠决赛和国足亚洲杯外围赛的间隙赶到深圳?体坛周报马德兴用一串排比句做出了回应,“因为这才是真正的校园足球,因为这才是校园足球应该发展的方向,因为这才为中国足球真正指明了未来。”
这是罗湖校园足球的一小步,也很可能成为中国足球发展的一大步。
校园足球不单足球
“这就是我一直想要倡导的校园足球模式。”参加完全明星计划启动的新闻发布会,马德兴略带激动地跟身边的众多同行阐述着自己的观点,“大家一直在提中国的注册球员少,但严重忽略了一个问题,为何拥有8000注册球员的中国,在国家队层面依然多次在只有250名职业球员的卡塔尔身前摘跟头?其实真正与足球水平成正比的,并不是注册球员的人数,而是足球人口的比例。”
马德兴认为,中国足球发展不上去,更应思考孩子们从小受到了什么样的足球教育,“全国校园足球活动开展了4年,这方面依然几乎为零!表面上看起来开展足球的学校多了,但每个学校里,依然只有校队的孩子知道足球。”马德兴认为,以全明星计划的模式开展下去,随着校园内足球文化的推广,10多年后,踢球的孩子一定会成倍增加,更重要的是,将会给球迷的群体数量及对足球的认知水平带来一个更大幅度的增量,“足球人口,包括踢球的、看球的、写球的以及一切跟足球有关的,只有足球人口增加了,足球才会得到真正的普及,足球水平才会提高,才会成为真正的第一运动。全明星计划正在做的,正是将校园里的所有孩子,都一批批地变成中国未来的足球人口。”
学生国脚将成趋势
中国的足球人口匮乏,很大程度是因为体育和教育长期脱节,传统思维中,参与体育项目,必定会减少孩子的学习时间。但今年62岁,从事青少年足球工作超过35年的深圳U15少年队主教练孙真却大声疾呼:“再不让孩子读书,足球就没人踢了。”
其实,这并不是一个矛盾的话题,因为在深圳,所有基层教练都遇到了同一个问题:几乎没有一个独生子女会为了踢球而放弃上学。“体教结合”已经不是可行不可行的问题,而是必须要走的路。
与此同时,在国内多项青少年选拔活动中,比如500.com的葡萄牙之星、万达的西班牙计划、梦想成真计划都出现了一个新现象:很多在校学生被外教一眼选中,反而比体校和俱乐部梯队的孩子更受青睐。因为在足球运动员的青少年时期,对足球的热爱、渴望和理解,比身体素质和足球技术更加重要。
据不完全统计,深圳的大小球场活跃着近5000支业余球队,常年踢球的业余爱好者突破了10万人。职业足球长年沉寂的深圳,在参与全国校园足球活动4年来,每年都在刷新着历史。如今,深圳的校园足球已经开始结出硕果:U16国少队中有深圳土生土长的中学生段刘愚、李春浩、周鑫、赵世卓、赵世杰、赵泽宇、林泽锋、靳子阳;U15有李明;U14有刘兴、陈卓杰、漆天辰,他们是第一批“学生国脚”,随着将体育和教育充分结合的全明星计划的推广,学生国脚必将成为趋势。
竞技与普及共行
同样在思考着中国足球发展瓶颈的,不仅只有中国人。作为里皮在恒大的第一助手,马洛达尼在2012年底中超赛季结束返回意大利后,接受《米兰体育报》采访时曾遗憾地表示,“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只有青少年球队,没有足球青训。”马洛达尼的理论依据,在于中国足球没有完善的竞赛体系,“小球员一年300多天都在训练,真正意义上的青少年竞赛体系,在这里并不存在。”马洛达尼认为,青少年球员培养需要俱乐部梯队的竞技体系和校园的普及体系两条腿走路,根据马洛达尼的思路,围绕校园足球开展的全明星计划,正是在各个项目中同时搭建竞技和普及两条发展之路。
在记者的采访中,全明星计划的参与学生大多表示,这个计划给他们吸引力最大的,并不仅仅是亮相机会,各项活动中的实时竞争和赛季评选,才是刺激他们积极参与的根源。无论是舞蹈、拍照、写稿还是画画,他们一直在跟全区的学生竞争,在这样的氛围下,不远的将来,会有无数有天赋的孩子脱颖而出,他们会成为球迷,同时,他们更可能是漫画家、知名演员、著名记者和小说家。全明星计划,同样为有画画、舞蹈、写作、摄影等各种各样天赋的孩子,搭起了一个青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