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这些年我们一起追的中网

2013年10月02日11:04  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郑昕、王集旻、汪涌

  还记得2004年黑裙登场、连克多名俄罗斯选手后问鼎首届中网女单冠军的小威廉姆斯吗?还记得2005在太庙“龙袍加身”后首夺中网男单冠军的纳达尔吗?还记得2012年三夺中网男单冠军后带领球童跳起骑马舞的焦科维奇吗?中网这十年,场内场外,有着太多值得球迷津津乐道的瞬间,对于陪伴中网一路走来的人们来说,是记忆,更是情感。

  “每一个瞬间都值得记忆。”

  今年65岁的陈炳成,是第八年现场观看中网比赛了,记者在看台上见到他的时候,他正架着单反相机一动不动盯着球场。“我是老牌摄影爱好者,也是老牌中网爱好者,”陈炳成这样介绍自己。

  他说,起初看网球完全是因为摄影的爱好。“接触网球还是在中网比赛举办之后,发烧友一起相约拍片,觉得网球很适合做成影像,慢慢看着就成了球迷,现在还经常打上几局,不过水平要比摄影差多了。”

  陈炳成说,他记忆中的中网瞬间实在太多了。“记忆最深刻的应该是2008年中网女单半决赛郑洁对库兹涅佐娃,记得那天天气特别好,蓝色的场地和穿着蓝色球服的郑洁,搭配很和谐。于是我就对着场地不停地拍,当时有些许网球知识,感觉郑洁打得不差啊,怎么就给输了。赛后我发现很多观众都是一脸惋惜,可能和我一样,觉得郑洁本该打进决赛吧。当时郑洁和观众的表情都让我记忆犹新。”

  “萨芬为好男人定下了标准。”

  陈炳成记住的是中国球员止步半决赛的遗憾,今年29岁的霍奕欣的中网瞬间则是一代巨星的绝唱。“当年特别迷萨芬,喜欢他凶悍的打法和桀骜不驯的气质,每次看到他摔拍子,我都心头一紧。”霍奕欣说,她从大学起就喜欢网球、喜欢萨芬,但没有赶上“俄罗斯沙皇”在首届中网的夺魁。“关注中网也有6、7年的时间了,2009年初时传出马拉特要退役的消息,我当时还祈祷能在赛场上最后见到他一面,想不到中网竟然听到了我的愿望。”

  “那年中网,我看了萨芬全程的比赛,直到八强战被纳达尔淘汰,见证了他职业网球生涯的结束。”霍奕欣说,那时候庄重的场面让她难以忘怀。“我记得主办方还为萨芬举办了退役仪式。球迷们高喊萨芬的名字,萨芬频频向观众致意,那一刻,我很难把眼前的这位深情男人和‘网坛坏小子’的称号联系在一起。”

  “萨芬退役后,我感觉世界上再没有好男人了,于是立马就结婚了。”霍奕欣还拿萨芬开起了玩笑。如今,作为一个2岁孩子的妈妈,霍奕欣打算等儿子再长大一点,就带他一起来国家网球中心看比赛,再为中网培养一位“资深球迷”。

  中网的内涵不止是网球

  除了球迷各自的独家记忆,还有另一群人,他们在某种意义上创造着中网的某些难忘瞬间,何华立就是其中之一。“我接触网球的时间只有6年,但是这6年,始终是和中网相伴。”何华立从北京体育大学毕业后,便一直从事中网赛事的策划和推广工作。明星开球、性别大战,这些颇具创意的花絮,都出自他和他的团队。

  “我最难忘的中网瞬间之一,是2011年钻石球场的开启。”何华立思索很久后,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他说,当时借李娜[微博]在法网夺冠的东风,国家网球场顺利建成,但在当时如何招徕更多的观众,在国内网球人口尚不充足的情况下,成为了场馆运行的难题。“于是我们先从扩大比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入手,邀请文体明星为比赛开球,这不仅丰富了比赛的内涵,也通过球员、明星、球迷的互动,吸引了更多的球迷,慢慢形成良性循环。”

  从大学生到一线工作人员,再到赛事的品牌营销总监,何华立一边追中网,一边也在和中网一同成长。展望20岁时的中网,何华立说:“毫无疑问,第五大满贯。”

  刚过完10岁生日的中国网球公开赛,相比有着百年传承网球赛事,也许在很多方面还显得稚嫩,然而在培养球迷和普及网球运动方面,却丝毫不亚于那些有着金字招牌的“老字号”。十年中网见证并且参与了中国网球赛事的一段精彩历程,十年中网年同样见证了无数球迷从“球盲”成为“球痴”、从欣赏者成为参与者的一段特殊的情感历程。(完)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