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日报:全运会的存亡废立之争

2013年09月17日14:37  舜网-济南日报

  本报记者 王智新

  >>> 高清图酷 精彩视频 奖牌榜 完全赛程 赛事查询 微博全运

  如果上升到国家层面,为何不能从奥运会、全运会这样的举国机制,转而向全民健身这样的惠民机制倾斜呢?换言之,如果设想做出极端抉择:现在就取消全运会、放弃“奥运争光计划”,会是什么样的局面?在目前中国职业体育还非常薄弱、学校体育、社区体育普及程度有限的情况下,失去专业体制庇护的中国竞技体育将在短期内迅速滑坡,在奥运金牌榜上一落千丈。其带来的冲击,也许比1988年“兵败汉城”(中国代表团在汉城奥运会上仅拿到5枚金牌)还要大,果真如此,彼时又会引发关于维护中国体育机制的争议。作为一个在世界上崛起的大国,中国需要一个与身份相符拿得出手的体育成绩,这一方面与国家形象有关,另一方面也有提振国民士气的作用。另外,如果在目前的状况下取消全运会,意味着各省市庞大的体育系统都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围绕着中国体育的整个利益链条也无处生存。所以指望国家体育总局和各地方体育局自我觉醒、自我变革是不现实的,这需要高层设计,而不能简单怪罪底层“不觉悟”。

  既然如此,是否就意味着现行的举国体制就有充分理由存在下去,不可动摇呢?答案是否定的。所谓“过犹不及,物极必反”,中国需要一个相当的竞技体育成绩来维护国家形象和提振国民士气,现在的问题是中国体育的成绩已经远超中国在世界上的真实地位和综合国力排名,这样的成绩当中“虚火”甚多,随着中国的崛起和自信心的积累,随着人们对体育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和越来越理性的思辨,其对维护国家形象和提振国民士气的边际效应已经越来越有限,有时候甚至适得其反。中国这种超常体制下的超常的体育成绩并不能为中国在世界上赢得相应的尊重和敬佩,也不能在国民中激起相应的正能量,反而因其在竞技领域里几乎不计成本的投入与在全民健身领域里相当有限的投入形成巨大反差,引发各方的诟病和质疑。

  体育的本质属性是提升国民体质和生活质量。早在60年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就为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不可否认,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举国体制”和“金牌战略”对于振奋民心、增强国际影响的确取到过特殊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时过境迁,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方向,还抱残守缺地坚守在老路上,是注定走下去“此路不通”的。当前中国体育领域的主要矛盾,已经由“在国际体坛证明自己”转向“亟须提高的国民体质”上来。十二运会的口号是“全民健身,共享全运”,这是全运会口号第一次明确将“全民健身”提到了“全运”之前,但就十二运会本身来说,依然是极少数高水平专业运动员的专属舞台,跟老百姓并无太多直接关系。

  因此,现阶段与其大张旗鼓地讨论全运会的存废问题,不如将重点放在如何有效考核各省市的全民健身成果上来,如何让全民健身的考核比重在整个体育事业中占有压倒性的比例,这样才能引导全国各体育局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全民健身事业上来。与此同时,一步到位取消全运会并非尊重现实的选择,全运会也要避免硬着陆,应该给原有的举国体制一个过渡期和适应期——— 但时间不能无限制地拖延下去,应该从现在开始,就逐渐淡化以全运为代表的举国体制,控制在竞技领域的投入,把重心更多放在全民健身成果考核上来,同时加速对职业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的发展扶持。当以职业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为代表的民间体育足以支撑起中国体育良性发展时,全运会的废存才真正到了一个抉择之时。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