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别以人才交流名义挥霍纳税人的钱

2013年09月10日07:30  中国青年报

  世界上没有无懈可击的规则,也不缺爱钻空子的人。但如果规则实施所带来的弊端,已远远超出其正面作用,对规则进行适当的修补绝对理所应当。

  >>> 高清图酷 精彩视频 奖牌榜 完全赛程 赛事查询 微博全运

  人才交流制度的本义,是希望某个项目上人才“产能”过剩的一方,能够将富余的人才输送给相对贫乏的地区,以免造成人才不必要的浪费。只可惜 日积月累之后,“贫富差距”不仅未能缩小,反倒养肥了一些“交流专业户”,令财大气粗的“交流专业队”家底愈发殷实。东道主更是把“人才交流”,当作迅速 在金牌榜上“致富”的快捷手段。

  四川花游姐妹文文婷婷是否蒙冤一事仍在持续发酵,但原本隶属上海队的黄雪辰[微博]、吴怡文[微博],本届全运会上却身披辽宁队战袍,已成为东道主实施人才 交流并成功收获金牌的典型案例。只是,辽宁队并不能就此在花游项目上人才辈出,黄吴二人在下届全运会也不太可能再代表辽宁出战。

  典型的一锤子买卖,放在此前多届全运会上亦不算新鲜。东道主在付出不菲的人民币的同时,也将迎来奖牌榜的丰收,当事人则赚个盆盈钵满。不过,看上去“两全其美”的合作,似乎很难再找到更多的收获。

  而如果黄吴二人的交流算是东道主的应景之作的话,篮球场上著名中锋巴特尔[微博]的“交流”,或许更能看出问题的本质。

  这位出生在内蒙古的篮球好手,此前曾3次代表北京队出战,上届全运会为东道主山东队效力,本届则不出意外地来到了辽宁队。至于大巴从上述五届全运会中到底得了多少“交流费”,或许只有他本人知道,但动辙上百万元的费用却几乎是业内人人皆知的“秘密”。

  对于东道主来说,花在人才交流上的人民币,跟办一次赛会的花费相比,确实不算大钱。但作为提倡“节俭办赛”的东道主,可以节约的开销其实不 仅体现在吃喝或者开闭幕式上,这种不管是对基础还是对省队均无实质性作用的一次性“人才交流”,同样可以省掉。毕竟花的都是纳税人的钱,用在社区里,可以 建一些健身设施,用在青少年培养上,则能够为中国体育的未来添砖加瓦,哪怕像面粉一样撒到校园里,好歹还能给热爱运动的孩子添点必备的器材。

  更何况,此类一次性“人才交流”,并非东道主的专利,那些富裕省份对“穷人家”人才库的过度挖掘,在奖牌榜上的体现一届更比一届强。问题 是,此类“开采”的效果,甚至让一些地方放弃自主培养转而专攻“挖墙角”。放在中国体育整盘棋上来看,无非是左口袋放进右口袋。同时,其滋生的负作用亦让 “猫儿腻”成为全运会的一景,且屡禁不止。

  尽管职业联赛已在中国体育占据一席之地,但举国体制的根基仍决定了中国精英体育是由纳锐人供养。既然如此,地方体育局又凭什么以人才交流的名义变相挥霍纳税人的钱呢?

  曹竞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