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维柯
柏林洪堡大学研究报告所披露的“前联邦德国体育是靠兴奋剂打天下”的内幕犹如引爆了一颗原子弹。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当年对于民主德国兴奋剂丑闻的大审判。1990年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统一后,民主德国当局大规模迫使运动员服用违禁药物的丑闻被披露,2001年,167名民主德国时期的运动员起诉德国奥委会,要求对当年被迫服用兴奋剂造成的伤害进行赔偿,5年后,德奥委会同意向这些运动员给予每人12000美元的赔偿。
德国体育真如舆论般不堪吗?在找回自己的思想之前,所有人都有必要回味一个中国的成语:刻舟求剑。成语说的是空间,套用到德国的兴奋剂丑闻则是时间。世界反运动禁药大会直到1999年才第一次在瑞士洛桑召开,第一份《世界反兴奋剂条例》直到2003年才在丹麦的哥本哈根问世,而国际足联正式决定全面遵守《条例》则是发生在2006年。换句话说,服用兴奋剂的足球运动员在2006年才开始被认为是严格意义上的“罪犯”。用今天审视体育的眼光去看1960年代、1970年代甚至1980年代服用兴奋剂的世界体育,那“肮脏感”就成了必然,这也成为后来为何世界各大体育组织严厉打击兴奋剂的初衷。在那样禁药泛滥的体育世界里,德国实验室并非孤立存在的。
但是无论兴奋剂事件作何解释,都是违背体育道德和体育基本生存法则的。
1954年的“伯尔尼奇迹”之后,有关联邦德国队(微博)服用违禁药物的质疑就已风起云涌,普斯卡什也曾做过舆论的证人,但却因为兴奋剂一说太“曲高和寡”而不了了之。客观地来看,在当时,世人对德国在体育运动战术安排上的狡黠、德国先进的天气预报手段以及球鞋供应商的先进换钉技术的兴趣远比兴奋剂大得多。那个年代的德国体育气氛里,天赋,技术和个性仍然是主旋律。
政治永远是丑陋的。如今被洪堡大学抛出的这份报告多少或许也难以撇清背后的政治动机。在仔细研读这份报告后会发现,其隐含的主要诉求点其实不只是兴奋剂本身,而是同时在质疑当时的德国政府居然要用纳税人的钱去资助兴奋剂的研究工作,而此份报告则同样有德国反对党的背景。
所以,承认这是一场好戏的开幕,但看客们可千万别就顾着批判。
作者系德国体育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