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世乒赛,后是羽球苏迪曼杯,5月最重要的两个世界大赛相继收兵。比赛之前,国乒和国羽拥有相似的背景:同样具备压倒性的实力,对手同样兴致不高信心欠奉,所在项目的奥运生存空间同样面临威胁。但是他们作出了截然相反的选择:前者有意在两个双打项目上隐藏实力,最终“如愿”丢掉了金牌;后者则在决赛毫不留情地横扫韩国队,创纪录地实现苏迪曼杯五连冠。
一直以来,国羽总教练李永波都是一个坚定的“冠军主义者”,他信奉的是“竞技体育就是要夺冠、升国旗、奏国歌”。即便在去年的伦敦奥运会上,他的球队被卷入女双消极比赛的风波,但那次小组赛消极比赛只是手段,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确保冠军。
苏杯决赛之后,在被问到国羽大包大揽会否影响对手信心和项目前景时,李永波多少有些委屈地回答:“总不能让我们主动把冠军让出去吧?这对不起球员的努力,而且这样好像更不好吧?”
在他说这番话前几天,刘国梁就真的反向实践了他的话。和羽球不同,乒乓这次在男双和混双项目上放水,几乎是彻底的放弃夺冠。伦敦奥运之后,国乒提出“第三次创业”,把头号目标从夺取冠军转移到提升项目整体的国际影响力。结束之前连续四届的大包大揽,有意留出两个冠军给对手,据说是为了“让其他国家的选手看到希望,提升信心与参赛热情”。
李永波把项目发展的难题留给了作为行业协会的世界羽联,作为球队主教练,虽然一直面临着各种争议,但他始终选择在场上完成自己的本分。对上,夺冠是为国争光;对下,则是为了让球队上下“好吃好喝”。在不少人眼里,他的体育观肯定算不上“先进”,但他在体育本身的范畴内足够敬业和专业,虽然常有利用规则的“擦边球”出现,至少大节不亏。
无怪乎,在被问到“如何帮助世界羽联开展工作”的时候,他苦笑着说:“我只是个主教练啊。”
国乒则把同样的难题留给自己。国际乒联在过去十几年中推出多项改革措施,仍然无法遏制国乒的一家独大,国乒只好自己动手。如果说引入外援和更多球队参加乒超、直通车引入票选等选秀元素和举措尚属常规范畴的话,此前的“养狼计划”和如今的变相放弃两项冠军,其合理性则须打上一个问号。
在顶级赛事的比赛中全程雪藏实力——这和2002年女排[微博]世锦赛和2012年伦敦奥运会女双比赛为确保更好成绩而“放水”不同——看似是对对手的鼓励,实则更像是施舍,对手在获得更好的夺冠机会的同时,其实也被变相剥夺了和更强的选手同场竞技的机会,很难把这称作对对手和体育精神的尊重。
如今国乒满世界提供技术支援,帮助对手对付自己,不但输送人才,更“输”送冠军,挂的是国家队的名,干的是国际乒联的事。花着纳税人的公帑大搞国际援助,难免引来质疑。
当然也可以说,这种质疑格局太小,且不论“体育无国界”理应共同进步,国乒更是曲线救国,在下很大的一盘棋,最终目的还是为了项目在奥运存续发展,以保证国乒的竞技成绩——如果乒球被清洗出奥运,到时国乒恐怕又会被批“不顾大局、因小失大”。一向神机妙算鬼点子甚多的刘国梁在其中的无奈纠结与权衡博弈,确实不足为外人道。
但话又说回来,先耗费巨资打造垄断,再耗费巨资自己打破垄断,这中间的账,确实不大好算。此间责任,不在国乒。
回顾乒球的历史、乒球管理者的任命和升迁,不难发现这项运动在中国的特殊地位。如果说羽球项目在中国的定位是“金牌机器”,那么乒球则被赋予了更多复杂含义。不同的定位,或许才是乒羽在最近两项大赛中采取完全不同战略的根本原因。(麦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