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耿:国足无知者的危险行为艺术

2013年01月09日08:52  东方体育日报 微博

  刘耿

  国足总是源源不断地制造着娱乐新闻,当然,制造娱乐新闻本就是足球运动员的“天职”,足球本质上是一项娱乐,只是我们的国足只负责制造与足球无关的娱乐。这次,他们制造出的娱乐事件是戴红领巾。

  不是作为时尚元素出现的red scarf,而是少先队员的红领巾。

  国足拟在今年的所有比赛中,除了国际足联举办的,一律佩戴红领巾出场,即便是国际足联的正式比赛,也会在休息室内摆放红领巾。

  评论大多是从调侃的角度切入,比如,“就踢球而言,国足的确就是少先队水平”;批评性的言论,认为这是国足的一场无聊作秀,不如来点实质性的。

  我却认为,“无聊”倒也无关痛痒,甚至有人欣赏,比如新浪微博用户@古城钟楼,从2011年10月26日起,坚持每天都按干支计时的每个时辰发送“铛”声,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就暴涨了14万余“粉丝”,在地球的另一端@big_ben_clock,每天“BONG BONG BONG ”已两年多。国足变身“红巾军”的行为艺术,无知性远大于无聊性,危险性远大于娱乐性,因为他们所使用的道具有点特殊。

  红领巾不是一块单纯的装饰物,而与意识形态相勾连,官方既定的释义是:红领巾是用中国人民的鲜血染红的,它代表着无数英雄的心血。

  意义是有可被实际感知的重量的,当红领巾与球员一起出现在绿茵场上的时候,便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成绩已是国足不可承受之重,红领巾将成为牛脾气上来的激进球迷冲撞的另一目标。

  戴红领巾在国际舞台出现还与国家形象建构方略相左,我们的宣传策略是尽量在国际场合避免意识形态符号出现,以显示融入世界的共性、显得合群,“求同”面向外宣,“存异”面向内宣。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同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红歌《歌唱祖国》、《社会主义好》,前者仍在国际场合以大合唱的形式出现,后者已很少能听到。

  当红领巾被“供”(显然,这么神圣之物不能随便一丢)在客队休息室中,会激发对方对“输出革命”的联想。请记住这不是一块纯粹的红布,它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指向,主要使用国是原苏联、原东德、朝鲜、中国,至多算国际区域性语言,而不是国际性语言。

  红领巾是迄今未被降格化的意识形态符号,“红歌”被摇滚歌手以“后现代”的方式演绎,其神圣性消解了一部分,尤以崔健为例;“五道杠”被武汉的一名优秀少先队员和网友共同污名化;难道国足这次是要扮演“毁”了红领巾的角色吗?

  在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中,红歌在沉寂了将近三十年后再次风靡,仍引起了不安。我相信国足这帮人达不到“唱红”者的思想高度,他们“戴红”没有任何意识形态诉求,完全是打酱油的心态,觉得是次够炫的行为艺术而已,既有把避孕套当气球玩的无知,又意识不到后果或许很严重。他们真的是想用自己的鲜血把红领巾再染一遍吗?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