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抓住国际奥委会创办青奥会的契机,对于国土面积仅有700多平方公里、人口500万的小国新加坡来说,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成为奥运会的东道主,虽然只是青年奥运会,但也有205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其影响力依然不容小觑,正像新加坡青奥会组委会主席黄思绵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所说,“举办青奥会,为新加坡向全世界展示其国际形象提供了一次绝好机会。”
今年8月对于新加坡来说可谓“双喜临门”,除了举办青奥会之外,今年的8月9日也是新加坡建国45周年的国庆日。45年来,新加坡从一个经济较为落后、社会矛盾突出的动荡之国,发展成经济发达、环境优美、政治稳定的新兴经济体。经济的发展充实了新加坡的国力,激发了新加坡国民打开国门迎接世界来客的热情。近年来,新加坡已经举办了东南亚运动会、亚洲青年运动会、F1新加坡大奖赛等多项赛事,但这些区域性或单项赛事显然不能满足新加坡谋求主办更具影响力的国际赛事的雄心,国际奥委会在2007年决定创办青奥会后,新加坡就瞄准了这一赛事。
当时,申办2010年青奥会的9个城市中,除新加坡外,还包括泰国曼谷、马来西亚吉隆坡、波兰波兹南、匈牙利德布勒森、危地马拉危地马拉城等中小国家的首都或中心城市,这些城市基本上不具备举办奥运会的实力,但它们和新加坡一样,对举办有国际影响力的赛事都抱有极高的热情。
青奥会的推出给了这些城市举办奥运会的希望,为它们实现通过办赛促进城市发展的梦想提供了可能。
正像黄思绵所说,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赛事,尤其是像青奥会这样在赛事理念上更注重青少年成长和社会进步的赛事,对于提升举办国的国际形象和凝聚国民精神,具有其他活动难以比拟的推动作用。
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和高度依赖对外贸易的国家,新加坡并不希望它在国际上只是以“弹丸之地、花园城市、航运中心、法律严酷”等形象著称,新加坡需要在更紧密的国际交流中更全面地展示自己的国家形象和国民风貌,主办体育赛事和大型活动正具有宣传举办地形象的广告效果。自2001年以来,新加坡政府专门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申办、主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和活动,包括2005年国际奥委会全会举办地、F1新加坡大奖赛和青奥会等。
黄思绵表示,举办体育赛事对激发和凝聚国民精神,培养青年一代的国家自豪感和爱国热情都有明显作用。
2008年2月21日,当新加坡在申办的最后一轮击败俄罗斯首都莫斯科而赢得首届青奥会举办权时,新加坡沉浸于举国欢腾的气氛中。
对于一个华人占国民主体,华夏文化与马来、印度等文化交融的多元文化国家,新加坡的民族交往因文化的隔阂而存在着天然障碍,但体育运动和赛事却是实现各民族跨文化交流的最好载体。
当然,最关键的是,举办青奥会的成本远低于奥运会。
新加坡青奥会的预赛是7500万美元左右,约合5亿元人民币,而雅典奥运会的最终预算大约在70亿美元,前者只及后者的百分之一。青奥会的办赛成本可以为中小国家所接受,但奥运会的庞大耗资却令希腊的国民经济不堪重负。
依照国际奥委会的指导理念,青奥会主办城市应以尽量利用现有体育场地办赛,不鼓励大兴土木,青奥会的参赛运动员规模被压缩到奥运会的三至四成,整体人员规模被压缩到奥运会的五分之一左右,国际奥委会还为参赛代表团、裁判和官员等负担一定的费用,以减轻举办地的负担。奥运会主办城市的筹办周期长达7年,但青奥会只需两年半左右。
黄思绵表示,除了举办国家和城市形象的提升外,奥运会留给主办城市的大多数文化遗产,比如对青年人的精神激励、社会志愿精神的普及推广、扩大体育运动的影响等,青奥会都能够实现。
举办青奥会对新加坡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必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新加坡并未为此付出高昂的办赛成本。业内人士分析,青奥会的创办也表明国际奥委会的另一个态度:对于举办奥运会热情高涨却无力消受的新兴国家和中小国家来说,它们已经有了新的选择。青奥会的创办意味着,举办奥运会从此将不再是大城富国的专利。
本报新加坡8月20日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