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郝洪军:贷款拉不动足球大船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1月24日11:32 《足球》报

  有朋友形容北方某俱乐部老总:白天冠冕堂皇,油光粉面,偏偏就怕夜幕降临。睡觉?难啊!谁让他从银行贷了三十多亿呢!都说虱子多了不怕咬,可是国家不是傻子,实行宏观调控以来,闸门紧收,不良贷款受到了限制,从银行套现今非昔比,这样的老板睡不好是正常的,而让这样的老板搞好足球也就不正常了。

  有一点大家都知道,在中国,搞足球的民营企业,基本都是靠银行里的钱来玩足球 。由于俱乐部本身造血功能差,甚至没有造血功能,要养活一支中超球队,少则几千万,多则上亿。这些钱哪里来?只能慷国家之慨,赚自己的名利了!问题是,如果贷不来钱了怎么办?教练球员要工资奖金,没好价钱也买不来好的外援外教。梯队要培养,有些裁判也需要收买……在这样的境遇下,只能从足协的金饭碗里抢食儿吃了。于是,2004年有了徐明和张海们“投资人”的“革命”。

  可以说,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稳定了经济秩序,间接上也促使了中国足坛的震荡。2004年,深圳健力宝与科建俱乐部的财政危机,足以说明贷款足球这个畸形儿的死亡是一种必然。前者的幽默不仅在于首届中超冠军是一支开不出工资的球队,健力宝股权风波,更让我们窥视到官商一起挖掘的资本陷阱的险恶。至于科建的零转让,这种无言的讽刺,已经让人不敢正视足球的市场与价值了。

  中小俱乐部举步维艰,一度财大气粗的俱乐部又如何?据报载,截止到2003年底,实德从银行获得的资金有50亿元。2004年,实德集团偿还银行贷款10亿元,还有40亿悬在空中。专家分析,由于财务风险不断增大,其主业分散,经营风险不断增加,偿还能力难以量化,多家银行已对其贷款慎重对待。这大概可以解释徐明为什么在2004带领G7造反,以及在年底转会榜上清仓甩卖的原因。

  贷款足球走进末日,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不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在足坛挥霍国有资产。尽管来自足球业内的行政手段难以干涉,但足球存在于市场这个链条里,注定要受到经济规律的制约。宏观调控是遏制泡沫经济,协调价格与价值的差距,从而避免通货膨胀的重要手段。该政策对足球的釜底抽薪,实际上等于给足球指出一条别无选择的生路,那就是建立科学的市场体制,依靠完善的造血功能来过自给自足的日子。

  可以说,不日前的足代会试图寻找着这样的出路。关于2005年的足球市场,“商务开发”成了一个稍有亮点的名词。足代会的议案里,福特宝公司在本赛季将完成它最后一年使命,接替它的将是中超公司。这一设想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办分离”,将直接决定着处境艰难的各个俱乐部切身利益。换句话说,如果中超公司依旧换汤不换药,走投无路的俱乐部可能重操旧业,举旗造反。

  眼下,商务开发不是一个轻松话题。掌握足球经济命脉的福特宝负责人抱怨,“罢赛的经济损失达到一亿多”,同时,由于福特宝在2005的商务开发上处于过渡位置,他们对本赛季持极其悲观态度。而作为基层俱乐部,鉴于赛制与降组方面的纷争,新赛季的经营上同样处于空白。因此,当贷款足球终结足坛的泡沫经济后,即使执政者真想洗心革面,带头走向市场,其脚步的艰巨性也可想而知。



 

评论】【体育沙龙】【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