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人文朝圣之路

http://sports.sina.com.cn  2012年09月27日14:12  新浪七彩云南
重走转山路。重走转山路。
电影《转山》中,男主人公书豪艰难地骑行在丽江至拉萨的理想之途中。电影《转山》中,男主人公书豪艰难地骑行在丽江至拉萨的理想之途中。

  对于王芳来说,转山路是从未体验过的生活方式,是可能的坚持。

  在旅程过半的时候,李桃又为自己的转山之行找到了一个目标:把一路收集的陪伴她转山之路的珍贵哈达挂到大昭寺,她心中的圣地。

  途径景点:然乌湖、来古冰川、米堆冰川、波密、通麦天险、鲁朗林海、南迦巴瓦和加拉白垒峰

  D9D10.错高村的下午与抵达拉萨

  9月26日,今天的行程比较简单,上午从林芝出发,中午就到达了巴松错。活动内容是徒步。进入巴松错国家森林公园,行车大约30公里,到达湖边,换乘船,大约40分钟后,到达了湖的另一岸。大家在湖边简单野餐,准备开始徒步。

  徒步基本沿着山间的小路走,这里有一个村子,叫做错高村,生活着大概五六十户人家。其实说是徒步,还有三匹马,大雨和王芳骑了马,其他人徒步。村子里的人都很热情,大家坐在路边聊家常,一位长者介绍说,村里有全藏区最高的经幡,高38米,还能看到一座雪山,是被称为“燃烧的火焰”的神山。于是,大家就循着神山和经幡去了。天气不错,神山得以见到。

  走回到湖边,村口有一户人家,院子里种满了各种颜色鲜艳的花,有被称为“张大人花”和“格桑花”的波斯菊,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种类,很美。主人邀请大家喝酥油茶,离开的时候,阿佳拉领着家里的小朋友来到湖边相送,船行很远,还在向众人挥手告别,让大家都很动容。

  9月27日,转山队伍从巴松错出发,下午过拉萨河,远远望见静静矗立在金色阳光中的布达拉。这一刻,拉萨,我心抵达。这一刻,拉萨,我身抵达。而对于所有参与了重走转山路的人而言,大家都历经了一次属于自己的朝圣之旅。

  途径景点:巴松错、尼洋河、米拉山口。(撰文/刘夕佳 李初初)

  人文之路:茶马古道

  滇川藏历史大通道

  茶马古道上的马帮,连接着云雾晨霭森林密布的西双版纳和距离天堂最近的布达拉宫。掠过1400多年的历史尘土,全程近4000公里的路,他们究竟是如何跨越重重山峦和数条大河的艰难险阻的?

1990年考察合影。1990年考察合影。

  考察与命名

  1990年,6个年轻人,赶着几匹马,挎着枪支,带着锅、碗、瓢、盆、茶、睡袋、帐篷相机以及录音机之类的物什,牵着一只猎狗,抱上一只会下蛋的母鸡,从丽江出发踏上了第一次茶马古道文化大三角的考察之路。

  离开丽江之后,他们进入康巴地区香格里拉,之后从德钦,翻越梅里雪山入甲郎、碧土、昌都……之后他们辗转到四川一带,历时100多天,拍摄了数万张照片,录音超过1000个小时,他们考察的初步成果汇集成了一本书——《滇川藏大三角文化探秘》,在这本书里,他们把这条没有名字的古道命名为“茶马古道”,而这6个人也被称为茶马古道六君子。

  他们的名字如今活跃在各种与茶马古道相关的书籍中——木霁弘、陈保亚、李旭、王晓松、徐涌涛、李林,21年后,王晓松已经过世,木霁弘成了云南大学知名教授,陈保亚在北京大学,李旭在云南省社科院,徐涌涛是“印象丽江”的总经理,李林在香格里拉发改委。2011年他们在昆明再次聚首,云南大学为“茶马古道命名20周年”召开了盛大的学术研讨会,于此同时,国家文物局也正积极地为茶马古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这是一副长长的画卷:高山、大江、古道、雪域、骡马、茶叶、盐巴、药材、香料、糖、边销、马锅头、马脚子、藏客等等中国西部独特的元素,以及它所焕发出来的苍凉意想和惊心动魄。

  茶马古道是指以茶为传播、贸易和消费主体,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手段而形成的文化、经济走廊,茶马古道还是一个文化符号和一项大型线性文化遗产。茶马古道不同于茶马互市,犹如茶马古道不同于丝绸之路一样,前者有着民生、民间的一面,而后两者更有官方性质。在时间上,民间贸易也远远早于官方贸易,从历史经验来看,只有民间贸易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上升到官方贸易。早在宋代,就有不少人看到官营茶马互市对市场的危害,即便是在严禁私茶通番的明代,民间的茶叶也是一派繁荣气象。茶马古道正是在民间贸易以及民间资本的驱动下,才为我们保留了至今仍旧可以触摸的许多遗迹。

行进在云南山道上的商队。行进在云南山道上的商队。

  行走文化的奇迹

  茶马古道是沿线各民族超越时空的伟大创造,除了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外,还是当下西部民族的生活的活例证,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它贯穿了整个横断山脉,跨越中国西部多省区,连接着三十多个民族、八千多万人口,向北连丝绸之路,向南连瓷器之路,波及到世界更远的民族和区域。

  行走茶马古道,可以体验当今世界上地势最高独特文化经济走廊。从云南开始,可以在体验生长上千年的雨林古茶园,感受生物的多样性以及流传几百年的制茶工艺。茶马古道上的虎跳峡,落差高达三千多米,巍峨的高黎贡山,沧桑的博南古道,曾经是汉谣中艰难的代名词,剑气风霜、荡气回肠并没有成为往事,而是铭刻那一路的石碑、石刻和摩崖之上,勒在无数人的心中。

  在唐代,茶由两条线路传入西藏。一条是北方的唐蕃古道,沿着文成公主进藏的路线,她的身后是吐蕃与唐延绵不断的官方贸易与朝贡往来。另一条,则是从云南丽江。今天的西藏人,依旧把丽江传入的滇茶称呼为“绛槚茶”(Ijangjia),意思就是“纳西茶”,而槚则是茶在唐时期西南一带的别称,这一称呼在藏语中保留至今。西藏对茶的重视,可以从日常细分中看出端倪,其谚语说“宁可三日无盐,不可一日无茶”,又说“茶是肉,茶是血,茶是生命”,同时,他们对茶的来源有着非常细致的区分,不久有着种类如汉地茶、酥油茶、饮用茶、常用茶、佛事茶等等划分,还把茶的运输条件都考虑进去,如半包茶、牛皮茶、针缝茶、官驮茶、竹篾茶、竹包茶等等,有兴趣的人可以比较《藏汗大辞典》、《汉藏对照辞典》之类的工具书,会有更惊喜的发现,藏族人对茶之热爱,可见一般。上个世纪做的《藏族社会生活调查》中,僧人的饮茶开支占到了收入的11%以上,普通人家也占到了8%。

  茶的远征,创造出了人类历史上最了不起的贸易线路,贸易带来的城镇和集市的兴起,现在沙溪镇、鲁史古镇、丽江古城、独克宗古城、哈拉库图城、昌都、西昌等等,都是茶马贸易创造的高原明珠。

  另一个典型就是桥,远在唐代,就因为吐蕃神川铁桥的修通而出现铁桥城;在西藏昌都分别有三座桥,西藏桥、云南桥和四川桥,他们分别是西藏、云南和四川马帮投资修建的。马帮修桥是茶马古道很典型的财富转移方式,当地居民一无需求,二无财力,故在茶马古道上,许多桥都是往来的商人修建,修建桥的同时,也修筑了庙宇——祈求桥永固的同时,也安慰在路上的身躯与心灵,因为马帮群体中往往与不同信仰之人,故常会看到庙中有不同的神,这带来了多种信仰的神共存一庙。贸易往来带来了信仰的多元,这是茶马古道很了不起的地方。

  茶马古道是民族迁徙的走廊,它为人类寻找永恒的家园提供了许多实证。尽管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茶马古道上有众多的民族,但这些民族的第二语言统一在西南官话下,这是世界文明传播史上罕见的实例,无疑是茶马古道又一大贡献。拿云南省迪庆州小中甸村来说,村民平常都恪守藏族习俗,通用藏语交际,但现今老一辈的人还能说纳西语,而中甸县、德钦县等地的许多藏语词汇就来自西南官话。西藏芒康,纳西族说藏语,而当地的藏族说的却是纳西语,这样的现象在其他地区无法遇到。

  茶马古道的范围及线路

  茶马古道范围的划定必须首先从“茶马古道”概念的确认开始,而后者又有狭义和广义。狭义的茶马古道指的是起于今天的云南、四川等传统茶叶产区,在传统的茶叶贸易中用马帮等载体运输茶叶到藏区和其他传统茶叶市场,以换取藏区的皮毛等产品的交通运输线。除了云南、四川、西藏三省之外,它的范围还可进一步延伸到青海、甘肃等省区。

  广义的茶马古道是以云南、四川为中心的中国西南云南、四川、西藏、湖南、贵州、广西等省区及其与毗邻的甘肃、陕西、宁夏省市和缅甸、印度、老挝等东南亚、南亚国家之间的传统交通运输线路。就地理范围而言,它不仅覆盖了历史上的“蜀-身毒道”、“旄牛道”、“五尺道”、“进桑麋冷道”、“永昌道”、“藏彝走廊”等,还包括了之前的学者们提出的“西南丝绸之路”和“北方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随着唐朝之际茶叶传入藏区并成为藏民生活中的必需品,以茶叶为载体的藏区与茶叶产区的商贸往来日趋发达,逐步形成了从茶叶产地到藏区的茶叶商贸之路。唐代之后的宋、元、明、清各朝又以行政力量大大强化并拓展了原本由民间商帮踏出的道路,逐步形成了亚洲大陆上历时最为悠久、空间分布最为庞大复杂的以茶叶为纽带的古代商业交通网络。

  其范围还远不止国内的西南几省区及其周围地区,还随着商帮的辗转运输而覆盖了周围的邻国,如从云南出发的茶,又经西双版纳、普洱、腾冲等地进入到了越南、缅甸,进而辗转到达印度。从雅安出发的茶,则经过西藏的亚东、聂拉木、吉隆等出口,进入到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甚至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这些地方也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和东南亚地区传统商贸往来的范围,也是茶马古道覆盖的范围。(撰文/周重林)

  朝圣之路:转动的朝圣

  藏人转山及朝圣的宗教仪轨与传统

  电影《转山》体现了两个根本性的词汇:转山及朝圣。无论是围绕神山的转山活动,还是嗑着长头前往拉萨朝圣的行为,无不体现着藏族百姓生活及信仰、宗教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朝圣之路。朝圣之路。

  “今年转察雅仁达乡爱邦卡神山,明年转察雅县香堆镇的阿鸟落落神山,后年转德钦县卡瓦格博神山,到了马年转阿里的冈仁波齐,到了猴年转山南的扎日神山,这样世界就转动起来了。”察雅县角克寺活佛丹增如是云。

  若自驾车从川藏线,滇藏线或青藏线进拉萨,路上会两种人让您唏嘘不已。一种人是户外人群,他们骑自行车或是徒步走入拉萨,那种毅力与坚持让人敬佩。另一种就是朝圣人群,他们或是磕长头,或是拉推车徒步,用身体丈量着大地的尺寸,这种对信仰的虔诚与全心的付出让您敬仰。

朝圣之路。朝圣之路。

  自古至今,千山万水挡不住这些朝圣者以身量地的脚步,风霜雪雨浇不灭他们的信念,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代又一代的朝圣为寻求自已的精神家园,在朝圣路上历经艰险,既便在交通相对方便今天,朝圣之路依然充满了坎坷,但人们朝圣的热情与决心没有消减。在古时,若死在朝圣路上,附近的居民会把朝圣者所剩的财物收拾后,并敲下他〈她〉的牙齿,保存到下个朝圣者到来时,把这些财物与牙齿一起交给下个朝圣者,要他把牙齿带到拉萨大昭寺,并钉到佛祖释迦摩尼十二岁等身像的对面柱子内。上个朝圣者留下的财物就是对此举的一个报答。

  在那时,对路过朝圣者免费提供食宿及力所能及的帮助是信徒们乐意做的事情。我国学者陈国典对藏传佛教的朝圣者做出个案研究的田野记录中,有关于藏族人为什么要朝圣的问题调研,有的回答说,朝圣是为了洗清自已的罪恶,还能得到美好的来世,特别是磕长头朝圣不仅能强身还能排净心上罪恶对心身的压力,这样的回答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的信徒千里迢迢前往拉萨朝圣的原因。

  2007年,青藏铁路通车时,吸引了很多的藏族同胞去看这条能转动的铁龙,他们都是第一次看到火车实物。对于相对闭塞的西藏来说,火车不仅是个稀罕物,还能让出行与朝圣相对方便一点,与内地的联系更紧密了。其实,在上个世纪,就有不少的西藏人看到过火车。在山南隆子县的一个寺院的壁画上,就绘着冒着浓烟向前行驶的一列火车。当这个寺院的喇嘛带着神秘的表情带我去看这幅壁画时,我惊呆了——这可能是西藏最早也是唯一的火车壁画。

  这壁画是谁绘的呢?喇嘛不动声色的说,解放前,此寺有个僧人去印度朝圣,回来后,把他朝圣过的地圣及所见所闻,比如这列火车都绘在墙上了。这壁画其实就是当年印度的真实反映。藏传佛教源于印度,那里遍布着有关佛祖释迦摩尼及众多高僧大德的圣迹,著名寺院道场;虽然有崇山恶水的阻隔,交通十分不便的现实,但很多执着的信徒们还是把去印度朝圣当作一生的宿愿。所以才有这个火车壁画的产生。著名学者根敦群培也是在印度朝圣的期间,接触到与上世纪西藏不同的开放的人文的思想,才能写出《白史》一书。(撰文/范久辉)

上一页123下一页

  关注新浪户外(微博),了解更多户外资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