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击产业中的“硬核女性” 中国最能打的女人们

搏击产业中的“硬核女性” 中国最能打的女人们
2019年04月12日 18:02 新华网
UFC女子比赛 UFC女子比赛

  两手收紧护在头部两侧,目视前方,快速用力出拳,腰腹的转动带起马尾在空中扫荡的弧线……近年来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搏击运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健身人群中,成为当今都市女性的一种表达方式。

  原本属于格斗场的搏击,正在走下擂台,被贴上“时尚”的标签走向健身房,拉拢了一大批“硬核”女性用户。

  搏击运动给现代女性带来了什么,而女性用户的崛起又怎样影响着搏击产业。新华体育搏击系列报道之三,探究搏击产业中的“硬核女性”。

  “中国最能打的女人”们

  作为一种职业,女性出现在格斗擂台上的历史说不上悠久。

  女子竞技体育的发展,一直伴随着现代女权主义运动。作为现代女子格斗运动代表的女子拳击运动,直到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才正式获准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比赛的竞技性没有因为双方是女选手而减半分残酷,打倒对方是一切的目的。3月3日,在UFC235角逐中,来自中国的女子草量级选手张伟丽参加了比赛,并成为首位进入PPV赛事(按次付费观看)的中国选手。如果你看了比赛,一定会以“胶着”来形容,两位女选手扭打在一起,从站立到地面搏斗,各自领先的优势又在一个翻身动作中被扭转。

  最终经过3回合,裁判根据点数一致判定张伟丽获胜,击败排名第7位的特西娅·托雷斯,在排名进入UFC前十的同时,也创造了中国选手征战UFC的最佳战绩。也因此,张伟丽被搏击迷们戏称为“中国最能打的女人”,一度登上了微博话题热搜榜。

  比赛的残酷性使得即使是冠军也不免“挂彩”,赛后的张伟丽嘴角红肿。女性职业拳手唐金表示也曾好几次眉骨、眉弓被打开,严重的时候还被诊断出脑震荡。

  即使如此,搏击仍然吸引了大批女性职业爱好者。2012年相关报道显示在国家体委注册的女子拳击手约为400人,如今,业内人士估计这个数字已经在千人左右。

  在职业领域,女性拳手的整体知名度、收入水平远远低于男性,很少出现梅威瑟和帕奎奥这样的世界级拳王以及经典的“世纪之战”。

  但从格斗场过渡到健身房,情况则发生了改变。

  搏击也是社交货币

  因为可以健身塑型、防身护体等特点,原本被贴上暴力、激烈、残酷标签的搏击运动,移到健身房里,便成为了一种很酷的健身方式,越来越受女性青睐。

  丢开竞技属性,搏击正在以更多样化的形式走进健身房。

  一个月前,来自四川的两个妹子突然“火了”。在泰国曼谷举办的第六届业余泰拳世界锦标赛,两人都摘到了奖牌,而她们首次接触泰拳是这场比赛的9个月前。

  无论是专业的搏击类健身房,还是普通健身房,如今流行的搏击课程主要分为搏击训练和搏击操课,前者属于实战练习“打”“击”等技巧,有氧和无氧的结合,步法和移动是有氧运动,用爆发力出拳算是无氧运动;后者则是结合拳击、泰拳等基本动作创立的有氧操。

  当作为时尚文化代表的影视女星、维密超模们,在社交网络上晒出搏击运动的数量和频率逐渐攀升后,不得不承认曾经这项因竞争和生存而兴起的运动,如今有了新的定义。

  为了更贴近健身的需求,健身房搏击课程训练类别和方式五花八门,大多综合了如今职业格斗如传统拳击、泰拳、空手道等招式。

  据相关健身行业报告显示,女性对搏击课程的参与程度远远高于男性,这一点新华体育在多家健身房得到了印证。

  某健身房的一位泰拳教练表示,格斗式训练可以提高人身体的灵敏度和反应能力,因为属于全身运动,在减脂塑形方面很有效果。另外,因为打拳在减压方面很有效果,也吸引了大量都市女性的参与,以生活或工作为假想敌,酣畅淋漓的挥拳完美迎合了发泄欲望。

  搏击“她”经济

  前段时间,女性购房比例不断攀升上了热搜,彰显了女性的购买力。搏击的女性市场有多大,“她”经济同样强有力吗?

  在装备方面,除了运动的衣服鞋子等,搏击运动额外需要的可能只是一副拳击手套,主要的花费在于私教课程上。

  新华体育走访市场上的健身房发现,除了部分专门的拳馆外,目前大多数搏击课程都嵌套在普通健身房之内,作为私教课为有需求的会员提供服务。在成都几家健身房,搏击课程私教的费用大约在350-700元不等,一次训练基本上20节课起步。由于消费水平、接受程度等原因,无论国内外,搏击运动在健身领域仍属于“小众运动”。

  近年来,为了吸引到更多学员了解、参与到搏击运动中,搏击产业市场也一直在进行相关探索。一些精品搏击操课随之诞生,针对特定群体的专业搏击俱乐部也开始出现,如专门针对女性的女子搏击俱乐部、针对搏击“发烧友”的职业课程等。

  随着近几年国内职业搏击赛事的投资逐渐回归理性,搏击健身产业,捕捉女性用户发力线下领域,不知是否会是未来发展的良策。

健身房女性硬核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榜

体育视频

精彩图集

秒拍精选

新浪扶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