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月5日体育专电 题:何振梁与上海的不解情缘
新华社记者朱翃
2015年1月4日,85岁的何振梁先生走了。那个为中国现代奥林匹克事业呕心沥血大半生的长者,带着众人的尊敬和爱戴,沉沉睡去。何老一生与奥林匹克结缘,在这其中,上海以多种身份,出现在了何振梁的奥运人生中。生活、求学、传播奥林匹克精神……上海滩与何老有着难以细数的不解情缘。
(小标题)求学上海——打下流利法语的基础
由失败到成功,何振梁参与了北京申办2000年和2008年奥运会的过程。两次申奥陈述中,何老情真意切,儒雅睿智,那一口漂亮的法语,更是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法语,是何振梁开展工作的“招牌武器”,而这流利的法语,正是得益于何老在上海求学时打下的基础。何振梁是江苏无锡人,1938年全家搬到上海法租界后,何振梁进入上海著名的教会学校中法学堂(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上海市光明中学)学习。在中法学校求学期间,何振梁学习认真刻苦,7年的学习为他日后的法语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因为语言能力强,何振梁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多次担任毛泽东接见外宾时的法语翻译。1952年,何振梁赴赫尔辛基参加了第15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翻译工作,这次经历,也成了何振梁体育工作生涯的开端。何振梁于1955年被调派到国家体委工作。
(小标题)寄语上海——你们就是奥林匹克的东道主
2008年,万众瞩目的北京奥运会筹备中,上海作为协办城市,承办了部分足球赛事,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奥林匹克之夏。
对于上海市民,何振梁专门表达了自己的关注:2008年3月,他寄语上海:你们也是东道主。
“上海市民千万别把自己当成一个协作者,你们就是这一赛事的主宰者,”何振梁说,“上海市民千万别把自己当‘外人’,只有亲身参与到奥运会中,你才能感受到这种精神的魅力。”
当时,何老还专程来到上海,在上海图书馆作了题为“奥林匹克的人生精神”的讲座。在场听众徐也宜回忆道:“何老给我的印象是一位非常慈祥、平易近人但又十分睿智的老人。”徐也宜说,讲座当天的听众年龄层跨越了“老中青”三代,“何老不间断地、认真地为我们讲解,连水也没喝几口。”
讲座结束后,徐也宜没能在蜂拥而上的人群中“抢到”何老的签名,但是他说,这已经不重要,他已经感受到了何老的人格魅力,还在之后报名参加上海奥足赛的志愿者。“何老的那次讲座给我留下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印记,让我从此关注奥运会!”
(小标题)情牵上海——上海运动员与何老的忘年交
“敬爱的何老先生一路走好!”1月4日傍晚,上海运动员刘翔在自己的微博中写下了这句简洁而质朴的悼念。回忆赛场,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21岁的刘翔作为男子110米栏的冠军,飞身一跃上了领奖台,而等在下面为他颁奖的,正是何振梁先生。
何振梁曾在当年透露,自己是主动向奥委会要求为刘翔颁奖的。那一刻,兴奋中的刘翔没哭,何老却激动地落泪了。那一刻,这位老人抬起手,轻轻地拍了拍刘翔的脸颊。
这个动作,伴随着电视信号的转播,传向了全世界。在这轻轻一拍里,满是长者对年轻人的肯定和鼓励,满是何振梁对中国奥林匹克的骄人成绩浓浓的自豪。
上海体育界人士张弛也于何老逝世当晚在微信平台上留言:“何老一路走好。”
他说:“也许正是因为像何老这样儒雅、睿智的体育人士的存在,中国体育才能在文化层面上具备又一层的审美价值。中国体育人应该以何老为榜样,认真勤勉、踏实做事,因为洗尽铅华之后,唯有精神永恒。”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说“体育有改变世界的力量”。而这种力量,除了在运动员拼搏的呐喊中震动、挥洒的汗水中折射,也在像何老这样为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奉献终身的“守护者”身上熠熠生辉。(完)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