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信佛,我信他。”毕亚林的太太如是说。
一语惊四座。
毕亚林,管理学博士,一名律师,广州市羽毛球[微博]协会常务副主席……他的头衔还有很多,但他进入记者视野,是因为他在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走遍“世界三极”——珠峰、南极、北极的传奇经历。
“没那么传奇,美好回忆倒是有很多。”往事重提,毕亚林淡淡一笑,“遗憾的是珠峰未能登顶,南极未能抵达极点,北极没能到中国北极黄河站……”
三极走下来,开销达百万元。毕亚林说,相比这些,经历更重要,为了不留遗憾,他正谋划着再挑战一次世界三极。或许,不久我们又可以获得他登临地球之巅的讯息。
为看一眼珠峰真面目
坚持不吸氧抵大本营
“因为山在那里!”
——1924年,英国登山家乔治·马洛里回答《纽约时报》“你为什么要攀登珠峰”时的一句话,随后成了一句名言,激励着无数登山者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说起挑战世界三极的缘起,要追溯至2007年在珠江公园的一次聊天。
当时,毕亚林和几个朋友喝茶聊天,话题引向一位藏传佛教的活佛,当即打电话,获邀前往,三人一拍即合,说走就走,第二天订票,第三天出发。
毕亚林一脚迈进藏区,从此结缘,之后每年都至少有一次慈善之旅。
2011年,毕亚林完成博士论文答辩,和朋友一行40多人在拉萨集结,前往中印边境有“人间仙境”美誉的扎日神山。一路上,无数湍流险滩、烂泥路,加重了团员的高原反应,一路走一路有人掉队。
在缺氧的情况下,一切计划全变了。
“之前说好了,从扎日神山回来,活佛陪着我去珠峰。”毕亚林说。但回到拉萨,全队人马都瘫在床上,剧烈的高原反应令大家对珠峰望而却步。“为什么要登山,因为山在那里。”这句话可以很好地诠释毕亚林当时的心境。
“第二天,我坚持要去珠峰大本营,当时已经感冒,但顾不了那么多了。”毕亚林说。最终,活佛因为身体不适也未前往,毕亚林仅和一位朋友向珠峰进发。
从拉萨去珠峰大本营,要先到离珠峰最近的城市日喀则。他们一路颠簸,艰难前行,最后100多公里路况极差,最快也要走6个小时。
看到世界最高的寺庙绒布寺(海拔5100米),珠峰真的就在眼前了。
“根据头痛的程度,我能‘测’出海拔高度,基本上偏差不到200米。”毕亚林苦笑道,但相比对世界最高峰的神往,一切高原反应都被抛诸脑后。
站在珠峰大本营帐篷区,毕亚林将眼前的雪山深深地印刻在脑海中。
是夜,呼啸的寒风敲打着帐篷,剧烈的高原反应令人头痛如裂。“仿佛孙悟空戴上了紧箍咒,胸闷得好像被压着一块大石头。”毕亚林说。为了避免对氧气的依赖性,他坚持不吸氧,“砥砺意志是此行的目的之一,这是我此生睡眠最高的地方,我一定要顽强地挺过去!”
在珠峰大本营的碑石旁,他深情凝望不远处耸立云端的珠峰,展开国旗,亲吻土地,瞬间热泪盈眶。
“这里就是播种奇迹与梦想的起点,不知有多少人在此起步,登上世界的巅峰。”毕亚林说,“珠峰,下一次再来的时候,我一定要会当凌绝顶。”
毕亚林感慨,在珠峰面前,体能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强大的信仰和意志力才是让人迈向成功之巅的动力源泉,“现在正在策划从北坡攀登,弥补上次未能登顶的遗憾。”
穿西风带迎十米巨浪
露营南极抗雪原低温
这里的很多东西,都是不常见的。这里是世界上最安静的地方。冰面裂缝的声音,就像有人跟在你身后,但那其实只是冰的声音。因为我们是在结冰的海面,而不是在地面上,所以,你还能听见海豹的声音。
——沃纳·赫尔佐格在《世界尽头的奇遇》中描写南极。
2011年7月从珠峰大本营归来,毕亚林雄心万丈,将目光瞄准了南极和北极。
2011年12月3日,毕亚林一行12人的团队开始挑战南极的旅程,从香港出发,借道巴黎,抵达巴西里约热内卢,随后经布宜诺斯艾利斯到达乌斯怀亚。乌斯怀亚是阿根廷火地岛省的首府,位于大火地岛南岸,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被认为是世界最南端的城市。
好事多磨,他们登上预订的美国探险船,但很快收到船长通知:因为动力系统故障,本次航程不得不取消。
经过商议,6名团友提前回国。而毕亚林坚定地留了下来,经过9天的漫长等待,加拿大探险船出现了。
“这是一艘探险船,也是科考船,船上一半人是探险的,另一半是科学家。”毕亚林说,船长特别宣读了《南极条约》,“任何人不能在南极留下任何东西,包括足迹、小便等。同时,任何人也不能拿走南极的任何东西,哪怕一块石头。”
去南极并非买张船票这么简单,最困难的一关就是穿越两天两夜的南半球西风带。在强劲西风的作用下,海上风浪极大,高达10米的巨浪是家常便饭。
“一路上每天都有科学家为我们讲述神秘、神奇的南极洲。”不知不觉中,毕亚林也成了科学家团队的一员,“我们每天都追踪拍摄海豹、企鹅,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影像。”
2011年12月21日,他们第一次坐上冲锋舟在阿根廷梅尔吉奥海域考察,从此拉开了为期5天的南极探险之旅。
“登陆前每个人都换上特殊的筒靴,接受消毒。”毕亚林说,“回来时要将留下的脚印填平,以免企鹅落入脚印里——企鹅腿短,掉进去就可能丧生。”
探险队为勇敢者安排了雪地露营,“船上一百多人,只有一小部分报名参加,我决定尝试。”毕亚林说。
“到了露营地,每个人首先在雪地上后翻,砸出一个坑,然后再用脚修饰出一个可以躺卧的‘床铺’。钻入睡袋,躺在冰天雪地里睡觉,这是一种奇怪的感受,辗转反侧,无法入睡……我坚持了下来,获得了探险队长颁发的南极雪地露营证书。”毕亚林说。
“我们爬雪山、拍照、考察,多数时光在繁忙中度过。”毕亚林说,“只有一个下午,可以静静地躺在鹅卵石滩上看企鹅洗澡,享受难得的静谧。”
返航时,探险队又领教了西风带的厉害,全船的人都被巨浪甩得头昏脑涨,就连久经风浪的船长和随队医生也呕吐不止。毕亚林爬上顶层甲板,抓住船桅,拍下了滔天巨浪。
2012年1月2日,毕亚林回到广州。他总结道:历时一个月,行程4.6万公里,跨越五大洲,经历了久飞的累、美国船临时取消的怒、改船票的难、火地岛苦等9天的急、西风带晕船的苦,终于见证了梦幻般的南极大陆!
破冰之旅勇闯北极点
冰海神游挑战极低温
2012年7月,我随美国探险队远征北极,并于莫斯科时间7月12日3时29分26秒成功登陆北极点。
——毕亚林
人的欲望总是无限膨胀的,已经完成登陆两极的毕亚林,不愿放弃实现一年内走遍“世界三极”的机会。于是,他孤身前往,义无反顾。
“其实,我们在去南极的路上就开始商量去北极的事情,回国后就联系、制订实施方案。”毕亚林说,每年只有5艘船约500人可以顺利抵达北极,某种意义上说,挑战北极的难度要高于南极,“因为去北极只有一条线路,就是乘坐核动力破冰船,从俄罗斯军港出发,这项任务显然不是旅行团能够完成的。由于各种原因,最终只有我一个人成行,就这么上路了。”
去北极,一张船票就要20多万元人民币,全程下来花费要30多万元。“交钱那一刻还是需要点魄力的。”毕亚林笑着说,“还是那句话,‘世界三极’就在那里,我就想去实现它。”
进入北冰洋,冰层厚达数米,只有大型破冰船才能破开一条冰海线路,逼近北极点。
“冰层较厚的地方,破冰船要耗几个小时才能通过,有时候就像开车一样,前冲-倒车-再冲,船体与冰块撞击爆发出轰隆隆的巨响,好像无法通过。”毕亚林说,这种感觉充满焦虑。
“其实,北极点没有标志,只能靠GPS定位。船停下来,团员们跑下船,我则在船长室记录下仪器显示抵达北极点的瞬间。”毕亚林说。
此时,船下海水深达4250米。船员带着猎枪下船警戒,以防北极熊攻击。全船人围起来唱《五环之歌》,气氛热烈。
然后,船长下令:冰海游泳开始。
“我在船上已经报名了,虽然不会游泳,但我下定决心,挑战自己。”毕亚林憨憨地笑道,“脱掉靴子,脚底冰冷刺痛。几经犹豫,在团员的刺激下,我跳了下去,实现了北极点冰海游泳的壮举。”
记者观察
每个人的“体育人生”
初识毕亚林,印象深刻:健谈,豪爽,干练,眉宇间透着大草原的豪情。
但作为一名律师,他又有着胆大心细的职业习惯,作为法学学士、经济学硕士、管理学博士,跨界对他来说早已成为常态。
毕亚林说,他不能算体育人,但他有着令很多体育爱好者着迷的“体育人生”——挑战世界三极。
“珠峰不吸氧、南极露营、北极游泳,这样做究竟为什么?我想,还是为了挑战。”毕亚林总结道,“我一直认为,挑战世界三极是对意志力的考验,也是体育精神吧。”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任何努力有时候都显得苍白无力。对于一年之内挑战三极这件事,并不是钱所能解决的,还要坚强、毅力和机缘。
其实,每个人都有梦想,成功的喜悦与错过的遗憾之间,往往取决于内心的驱动力和执行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即便没有登顶珠峰、踏上南北极,也照样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与进步,书写属于自己的“体育人生”。
诚如毕亚林所言,三极回来,他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视野更加开阔,内心不再纠结。挑战不在结果,重在经历。
每个人都可以活出精彩人生。
■ 本专题策划 本报记者 陈伟胜
■ 本专题撰文 本报记者 孙嘉晖
■ 本专题照片由毕亚林提供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