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加拿大卡尔加里冬奥会是中国冰雪项目实现历史性突破的重要序幕。
中国运动员在洛杉矶奥运会上获得15块金牌。但是,一方面由于苏联和部分东欧国家抵制,洛杉矶奥运会缺少了不少极具竞争实力的好手,对各项运动成绩的评价也失去了意义,更无法作为判断日后奥运竞争的参考。另一方面,夏季项目大把夺金,必然引起对冬季项目的刺激,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们的期望值。自然条件决定了中国不是冰雪运动的大国,非但普及程度不高,社会关注度也不足。冬奥会成绩与夏季项目比翼齐飞,这是梦想还是现实可能,两者之间究竟有多大距离?一切都需要实战来证明。
尽管此前中国选手曾经参加过两届冬奥会,8年来的积累仍显得太少,在参赛规律、生活起居、训练安排、热身准备乃至场地器材等诸多方面,都还有陌生感。冬季项目原本就很复杂,中国教练和运动员带着以往打单项世界比赛的履历来到冬奥会,不仅竞技实力差距大,而且在项目规律认识上总觉得有很多新发现。卡尔加里冬奥会,中国军团终于开始交学费,正式成为世界冬季项目的竞争者。
第一笔学费来自速度滑冰。那年2月,中国选手兴奋地住进卡尔加里冬奥会选手村。两天过后,国际滑联宣布,叶乔波和王秀丽因服用不符合规定的中药,被取消冬奥会比赛资格,并处以禁赛15个月。
第二笔学费花在短道速滑。21岁的李琰在女子短道速滑比赛中获得一项冠军,打破两项世界纪录,摘得三枚奖牌,中国代表团终于有了突破性的收获。李琰的成就不逊于许海峰,却无法与许海峰齐名,说明中国体育冬夏两季项目不能脱离实际去设计平行的奥运战略。取得这样的认识,坚定在适合中国人身体特点的项目上形成优势,这是要付出学费和代价的。
一切只是开始,好在已经开始。找到了门路,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多了。对中国冰雪运动来说,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学习的时代,学习的动力来自项目水平的落后,而不是发达和领先。即便短道速滑只是表演项目,夺金的喜悦仍对中国冬奥军团校准奋斗方向、选定突破口,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日后不仅承担了中国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而且成为每届冬奥会金牌不曾落空的强项。这样的学费是值得的。
学,然后知不足。学,然后要赶超。(汪大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