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自曝巴塞罗那奥运曾想自杀 纠结手握药片一夜

2013年11月02日12:07  天津网-每日新报
奥运冠军高敏奥运冠军高敏

  中国第一位奥运会跳板跳水冠军,世界上第一位突破600分跳水大关的女运动员,斩获70余枚金牌,创造亚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世界杯、世锦赛、奥运会跳板跳水7年全胜的神话……“跳水皇后”高敏[微博]的辉煌无法复制,退役后沉寂多年的她,先是今春作为教练亮相《星跳水立方》,又在秋天推出自传性励志新书《敏·感:人生没有规定动作》。接受采访时,高敏坦言:“我体会过荣耀之路上的压力与挣扎,也感受到平凡生活中的淳朴与幸福。成功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性目标,幸福才是终极目标。我不是要展现我有多少荣誉、成功,而是跟大家分享我面对过的问题、经历的挣扎、遭遇的困惑。成功很难速成,很难简单复制,一心只盯着成功会让很多人的人生误入歧途。”

  去年年底,高敏接到好友的电话,邀请她加盟《星跳水立方》,“我既兴奋又忐忑,我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参与国内跳水运动的普及与推广,让明星来跳水,可以让更多人了解跳水的苦与乐。我见证了节目中所有明星跳水的过程,只要你肯站上跳板和跳台去感受一下,就知道那绝不是噱头,而是挑战自我的生活态度。”正是这档节目,激起了高敏深藏心中的人生水花,于是有了这本励志新书。高敏说,这些年自己一直惦记着两个陌生人,一个是1981年她第一次在上海参加全国性比赛得了最后一名却鼓励她的观众,另一个是1992年她在加拿大萨斯卡通比赛找不到吸水毛巾时那个及时为她递上吸水毛巾的人,“我专门在后记里感谢了他们,希望能找到他们。至于感谢方式,我还没想好。如果真的能见到他们,或许一下子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冠军生涯 曾想自杀

  今年43岁的高敏还记得是5岁那年夏天跟随父亲下河学游泳,开始了自己与跳水的不解之缘,“我第一次跳水是从一块两三米的石头上往河里跳,跳出了腾云驾雾的感觉,有一种说不出的惊恐和惬意。很多年以后,我才明白每一个寻常的事情背后,总会有一些启示,而这些启示会在沉默多年后突然击中你,比如,选择爬上去,就要选择坚持住。”12岁拿到全国冠军和两个世界分龄组冠军;16岁夺得第5届世界游泳锦标赛的跳板跳水冠军,高敏时代从此开始,包括11项世界冠军、两届奥运会冠军在内的70多枚金牌从此一一落入她的囊中,让和她同时代的跳水运动员成为一种悲哀。“跳水女皇”光环的背后是肘关节骨裂、耳膜穿孔、肺出血吐血三个月、差点导致右手残废的肩伤等各种伤痛和血泪,“虽然每次夺得金牌在人前都能风光一时,但夜深人静之时一个个伤口只会让自己触目惊心,有些伤过了很多年才完全好转,当然现在的身体状况挺好。”

  有谁会相信,当时站在世界之巅的她却向往平静的生活,“世界之巅的面积太小了,小得只能容下一个人;世界之巅的位置太高了,高得要时刻警惕不掉下去。我在上面一站就是7年,常人看到的只是我高高在上,可有谁能体会到那份艰辛、那份孤独呢?在感到最光荣的时候,我的内心也遍布恐惧。拿的金牌越多,我越害怕比赛,我怕压力、怕输。”面对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高敏曾无比纠结,身上的光环、责任与内心的脆弱、怕输不停撕扯,有那么一个瞬间,她甚至想死了算了,幸好,由于考虑到“要是被人发现送去洗胃,活受罪还丢人;要是真死了,会牵连很多人”,那些药片她在手里握了一夜,终究没有吃下去。即便如此,如果可以重新选择,她还是会踏上这条用汗水和泪水铺就成功、牺牲和家人相处时间、满身伤痛的跳水之路。

  留学美国 重新出发

  22岁如日中天之时,高敏悄然退役,本以为可以轻松生活,谁知“各种应酬、活动让我疲惫不堪”,于是她选择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1995年1月,她成了美国波尔大学进修体育管理的学生,“当时学校只有7个中国人,没有人认识我,我可以穿得很随便,可以不化妆,可以背个书包骑个破自行车,可以扯着嗓子跟老师、同学争论……”高敏无比喜欢那段安静的时光,当时在学校最有趣的就是,“身边的同学都在说‘听说了吗,高敏来我们学校了’,其实他们说这话时我就在他们的身边。”刚到美国的日子并不好过,“那时候我连公共汽车都不敢坐,生怕自己不懂英语,出去后就找不到回来的路。”巧的是,有所大学请她去跳水俱乐部任教,“每周有三个晚上我得被迫和学跳水的孩子用英语交流,他们会纠正我的发音。”一个月后,高敏就敢坐公交车、敢逛街了,“现在,我的英语像汉语一样没有障碍,能用英语给跨国公司作各种演讲了。”

  1995年,高敏和翻译苏东结婚,转年有了儿子超超。1997年,因苏东执意要去新加坡发展,二人和平分手。离婚后,带着儿子的高敏来到加拿大埃德蒙顿,担任金丝门跳水俱乐部总教练,虽然俱乐部对成绩基本没要求,但高敏教导有方,两年后即让俱乐部史无前例地名列加拿大全国第二名,埃德蒙顿市长还给她写了感谢信。她带的孩子里有7个进了加拿大国家队,“在加拿大,只要你有队员参加国家队,你就是国家队教练,但国家队不发工资,我和队员代表加拿大参赛,一切费用都是自己负担。我的队员大多是在校学生,都是业余爱好跳水所以来训练,他们没有要拿世界冠军的迫切愿望,家长也常反对他们因为训练参赛而耽误学习。”这让高敏深有感触,“每个行业一定是少数人在冲刺、挑战,而大部分人只是参与和分享。我也要打开自己的生活,找到自己的兴趣、参与、享受。”

  找到幸福 热心公益

  1997年,在一次华人聚会上,高敏认识了现在的老公陈志刚。陈志刚比高敏大10岁,不仅是埃德蒙顿大学教授,还是联合国世贸经济组织研究员,在北美有一定知名度。1998年再婚后,二人育有一子。2005年,高敏一家从埃德蒙顿回到北京。“我到哪里都会把家里、院子里种上各种花草,所有花草我都喜欢,不挑剔。有时候我累了,就会去花木市场,即使什么都不买,在里面走一走都觉得挺开心。现在我的生活很充实,种花养草,养育儿子,照顾先生,也尽力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希望能传递出我经历中积极向上的能量。”回到北京,高敏并未开办跳水俱乐部,反倒加入了中国明星羽毛球[微博]队,“现在最喜欢的体育运动是打羽毛球。”

  “大儿子已经被自己最向往的大学录取,小儿子正在读高中”,高敏说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就是,“努力要趁早,不要长大了后悔当年不努力。”她很少专门跟儿子讲自己过去的荣誉,“在国外的时候,孩子们都不知道我的跳水经历。有一年回国,有人找我签名,他们才知道我曾经是奥运冠军。”对于儿子是否遗传了自己的运动天赋,高敏说:“天赋是很难讲得清楚的东西,他们喜欢运动,比如小儿子,跳水、足球、篮球,什么都喜欢,但都只是爱好,我觉得作为爱好就够了,因为不可能每个人都把体育运动当职业。”平常家里的事都是阿姨做,阿姨放假了老公顶上,有一个周末,只有儿子和她在,她准备给儿子煮饺子当午饭,没想到最后成了片汤,“晚饭的时候儿子主动过来要帮忙,他说:‘妈妈,晚饭我们可以不吃片汤吗?’这事在我心里晃荡了很久,觉得自己是个不称职的妈妈,生活过得一点情趣都没有。于是,我开始改变自己,自己种菜、做泡菜、做葡萄酒,最拿手的是做糖蒜。”如今的高敏,把自己翻土育苗辛苦种出来的“诱人的西红柿、绿得冒水的黄瓜、金灿灿的南瓜”当成人生的另类金牌,沉浸在这样生活的细碎中,她心满意足。

  新报记者 仇宇浩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