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勇士--记国际军体第37届跳伞世锦赛八一跳伞队

2013年10月24日16:34  新华网

  新华社成都10月24日体育专电白先林、赵薇

  国际军体第37届跳伞世界锦标赛24日闭幕。代表中国队参赛的解放军八一跳伞队获得3金6银,创历史最好成绩。

  “以老带新”组建精锐战队

  夺得女子个人定点冠军的叶晓莉今年已经39岁。八一跳伞女队中,与叶晓莉并称为“三朵金花”的何宇峰、裴昱,也都是年龄30岁以上的“妈妈级”运动员。出生于1973年的男队主力队员梁勇则是队里年龄最大的运动员,以11000余次的飞机跳伞纪录名列中国现役跳伞运动员之首。

  “跳伞是勇敢者的游戏,也是智慧的比拼。”八一跳伞队大队长陈巍说,“跳伞运动对心理素质要求很高。老队员目前的竞技状态可以适应激烈的比赛,有他们压阵,年轻运动员心里更有底。”

  出征世锦赛的队伍中,1994年出生的李佳林和1995年出生的高天波是赛场上耀眼的新秀。两位小将与队友密切配合,取得男子集体定点项目冠军。在赛场上度过18岁生日的高天波,还捧回了男子个人定点项目的银牌。入伍仅3年、跳伞1500次就参加世界级比赛并获得名次,这在八一队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八一队大胆革新训练模式,为两名小将的成长提速:新队员直接用翼伞进行训练,从翼伞转为定点专用伞的周期大大缩短,风洞设备的采用极大地提升了队员的心理状态和训练水平。

  除了新老搭配,八一跳伞队还有更为甜蜜的组合方式。叶晓莉、梁勇夫妇和裴昱、冯杰夫妇是队中的“伞花伉俪”,4人曾多次获得世界冠军。

  砥砺身心征战一流赛事

  早在今年2月,八一队就已吹响备战国际军体跳伞世锦赛的号角。此后,跳伞队辗转三地进行封闭式训练。

  每名运动员都以临战的姿态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中。烈日炎炎下,队员们吊架踩点、叠伞、走航线、转盘旋、地面滑板,还有从不间断的跳伞……

  每次从飞机上跳下来,运动员们都抓紧时间与教练及队友沟通、整理伞具、温习动作,接着又匆匆登上飞机,强度最高时,每人每天跳伞多达10次。

  从清晨5时开训,到22时后休息,世锦赛前的数百个日日夜夜里,队员们一直重复着这样紧张忙碌的日子,没有人叫苦叫累。

  “我们既要增强训练的强度,也要强调训练精细化。”副大队长陈军波说。在训练方法上,八一跳伞队把“统一计划”变为“菜单式”“定做式”的精训细训,科学调控训练密度、强度和难度。为了让队伍更适应实战要求,每名队员从地面准备到空中动作再到落地踩点,所有动作一律按世锦赛标准进行规范,最大程度模拟实战。

  “‘实战’条件下的训练使我增强了实力和信心,赛场上的发挥才比较稳定,”高天波说。

  无名英雄打造英雄团队

  赛场上,女队教练员邹继民显得格外淡定。与其他队伍挥舞着手势大声讲解的教练相比,邹继民更多时候是默默跟在队伍后,单独和队员讲解着动作要领。

  “技术重要,心态更重要。”对于从事竞技跳伞事业36年的“冠军教练”邹继民来说,国际赛场更像是大型训练课,平时备课做足了功课,赛场上心态自然镇定平和。

  备战世锦赛的几个月中,白天,队领导和教练一心扑在训练场上,指导运动员训练;晚上,运动员休息了,这些忙碌了一整天的幕后英雄还要观看国内外重大比赛录像,上网搜集国外跳伞高手的资料信息,研究对手的技战术特点,制订出更好的针对性训练方案。

  托举着参赛团队的,除了教练员队伍,还有更多默默奉献的人。曾执行过多次重大任务的成都军区空军某团直升机大队多次为八一跳伞队训练提供飞行保障;空中摄像师代寒月为了拍摄下高空中最完整精彩的比赛视频,反复琢磨研究寻找方向角度;尽管没入选本届参赛队伍,刘妤夏依旧在开幕式上装扮成翩然而降的仙女,将精湛的技艺、最美好的笑容带给八方来客。

  “辉煌的背后,有着许多双手的支持和鼓励。”八一跳伞队政委陈维成说,“正是这些无名英雄的默默奉献,才打造出这样一支闪光的英雄团队。”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