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冰:感谢体操让我不同 伦敦遗憾也是一种经历

2013年10月23日10:10  东方早报

  “体操是我最大的本钱,我肯定还是会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我学的是运动心理学,这方面的确有很多可以去做的,有可能在北京师范大学留校做老师同时读博。不过天津体育局也希望我回天津体操中心做管理工作。未来就是这两者里选一个吧。” ——陈一冰

  早报记者 董思韵

  “从5岁到29岁,24年的体操生涯,在今年选择结束。24年很长,也很短,大部分是艰苦的,寂寞的,当然更有开心的时候。24年里有很多记忆,很多不舍,感谢24年的体操生涯,让我有不一样的人生!而我也坚信,后面的路我也会努力走出精彩的!”吊环王子陈一冰10月21日在自己的微博中如是写道。这位“可能永远不敢对体操说再见”的名将终于做出了离开赛场的决定,而他留下的不仅是3枚奥运金牌和4个世锦赛冠军头衔。他那大器晚成的体操之路、北京奥运会之后的临危受命以及伦敦奥运会吊环比赛后对着器械的深情一吻,这一切都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伦敦遗憾也是一种经历

  现在看来,伦敦奥运会吊环决赛后对着器械的那深情一吻,正是陈一冰提前对于自己体操生涯的告别。

  从伦敦奥运会归来之后,退役这件事已经提上了陈一冰的日程,“伦敦回来以后我已经处于一个退役的状态,但当时还想着今年的全运会,还想试试看。不过最后因为伤病的原因没能参加全运会。现在我和体操队的黄导以及天津队方面作了沟通,彼此都觉得是到了退役的时候,我也已经29岁了,所以才做出了这个决定吧。”于是这位曾经的吊环之王正式离开了奋战24年的体操赛场。

  有人说,只有告别的时候,才会对过往的一切显得不再那么计较,对于陈一冰也是如此,对于伦敦奥运会上那个令他运动生涯无法画上完美句号的争议判罚,他早已放下了心中的芥蒂,“银牌就是第二,肯定是不甘的。但从个人的人生角度来说,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经历吧,算不上特别的遗憾。”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陈一冰如是说道。

  曾最怕亲友询问训练情况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体操男队的“黄金一代”杨威、李小鹏、黄旭等人相继退役,出生于1984年的陈一冰接过了前辈手中的重担,成为了新一届的中国体操男队队长。

  “从1996年到2000年,我没有出什么成绩,那时我最害怕的就是亲友问我训练和比赛,我简直想找个洞钻进去。”陈一冰如是说。5岁开始练习体操,10岁进入天津队的陈一冰,在体操路上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他曾一度离开体操前往学校,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普通学生,但最终他还是回到了体操训练场上。当时还年幼的他下定了决心,不管怎样都要在体操上坚持下去。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17岁那年陈一冰终于因其他队员受伤,获得了替补进入国家队的机会,“当时只是一个‘代训’,每年底都可以被调整出队,但黄导(中国体操队总教练黄玉斌[微博])总是说:‘给一冰一个机会,这孩子还是挺不错的。’就这样,我就留在了国家队,从替补到二线再到一线。”回顾那段日子,陈一冰说除了自己的坚持外,黄玉斌总教练是他最需要感谢的人。

  陈一冰的努力也没有让看好他的教练失望,从22岁拿到第一个世界冠军开始,陈一冰的名字就和“体操冠军”这些字眼牢牢结合在了一起。在“黄金一代”退役之后,又是他在艰难时期扛起了队伍的大旗,“当时正面临新老交替的局面。说实话我都做好了成为史上成绩最差队长的准备,但谁都没料到我们能在2012年的伦敦再次站上男团最高峰,完成了黄金一代那些天才运动员都没有完成的卫冕壮举。”

  主修运动心理学

  “吊环王子”、“奥运冠军”、“体操男队领军人物”,曾经拿下3枚奥运金牌和4个世锦赛冠军头衔的陈一冰在体操界拥有众多的光环,但在陈一冰眼里,这些只是昨日云烟,“这些光环不会一下子全部消失,但人们会渐渐淡忘,所以要想在新的时期同样获得成功,我就得调整自己,在新的岗位上去努力付出。这毕竟是一个适者生存的时代。”

  不过对于陈一冰而言,体操早已是他人生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我练了24年的体操,不可能说现在把这一切抛下,这个时代节奏这么快,也不允许这样做。体操是我最大的本钱,我肯定还是会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年底的时候我也许会做出自己的决定吧。”

  虽然陈一冰说他要在年底才会做出最后的决定,但他对于未来已经有了规划,“我学的是运动心理学,这方面的确有很多可以去做的,有可能在北京师范大学留校做老师同时读博。不过天津体育局也希望我回天津体操中心做管理工作。未来就是这两者里选一个吧。”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