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术骑手持续遭遇窘境 想坚持但钱是最大问题

2013年10月14日08:47  华奥星空

  13日举行的国际马联场地障碍世界杯中国联赛总决赛140-150厘米障碍赛中,曾经参加过北京奥运会和伦敦奥运会,从小在法国长大的赵志文引发了记者的关注。

  遥想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赵志文的父亲赵鸿安为让儿子参加奥运会变卖在法国经营多年的家产回国各处“筹钱买马”的事情依然令人记忆犹新。将近五年的时间过去了,赵志文一家依然在为钱发愁。参加伦敦奥运会前,赵志文面临着同样的情况,但由于实力和排名没有明显提升,赵志文就没有再获得财政经费和社会赞助。

  走到马术生涯十字路口的赵志文坦言自己在世界马术圈打拼多年,肯定算不上什么明星,依然只是个排名很靠后的选手。“现在,为了节省开支,我每年大概有五个月是在国内训练的。如果每年在欧洲训练,家里养马,请教练的花费和参加比赛挣得的奖金差不多。”很多马术圈的资深人士也对记者谈到,赵志文目前能够做到收支基本平衡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想要参加更高级别和更高水平的比赛,无论在装备,马匹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更大的投入。如果都是赵志文的家庭承担,确实“压力山大”。

  赵志文为何难觅赞助?一方面在欧美主流马术圈,亚洲选手毕竟“不入流”,很难获得欧美赞助商的垂青。而中国国内并不缺乏有钱的企业,或许是因为中国依然属于马文化贫瘠的沙漠,很多个人和企业只知道马术是一项耗资巨大的所谓贵族运动,看不到投资马匹带来的回报。

  事实上在欧洲,马术比赛多为上层人士和爱马人士的社交场所。每个月都会举行3到4个国际马术比赛,人们对马术项目的喜好不亚于网球和F1。具备大赛参赛资格的马匹也如世界级选手一样具有很高的声誉,马主不仅能享受马匹给他带来的荣誉,也能得到优厚的经济回报。一些取得过大赛优胜的名马在育种等环节上的收入更是天文数字。而奥运会对马匹的冠名没有限制,马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给马取名,这对企业能够产生很高的广告效益,具有奥运会参赛资格的马匹更是极具投资价值,按照惯例,参加过奥运会的马匹都会有不同幅度的升值。

  总局自剑中心主任王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清晰地阐释了马术缺乏资金投入的状况。“马术在西方不仅是一项运动也是一种传统文化,而我们恰恰在马文化上有很大欠缺。中国马术运动要更好地发展,一方面政府部门必须牵头,把握好前进方向,另外一方面,也离不开社会、企业的资金投入。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时间的积累,也需要中国选手更频繁地参与各项国际比赛或活动,通过优异的表现吸引投资人,消除他们对马术的误解。因此,改变这样的现状需要所有马术从业者和爱好者共同努力。”(中国体育报 叶珠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