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届华北运动会青岛书写辉煌 栈桥游泳场被盛赞

2013年09月10日10:55  半岛都市报
 1989年,青岛第一体育场内观看足球比赛的观众。(网友@一见正中 摄)本版照片由张冬青提供(署名除外)

  1933年7月12日,第17届华北运动会在汇泉体育场举行。

  按运动会组织规程,冀鲁豫晋陕甘宁辽吉黑热(河)察(哈尔)绥(远)新19个省,北平、天津、青岛3个直辖市和哈尔滨、威海卫2个特区,包括华北、东北、西北三大区域的半个中国版图,都在莅会范围之中。实际莅青参会的共12个省、市、区的1034名运动员。

  八时整,入场式开始。裁判员运动员千余人在军乐队前导下,鱼贯入场。当东北三省代表队通过主席台时,不少人认出了“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呼唤声顿时响成一片……青岛队最后入场,200人的方阵,一袭白色的着装,是本届运动会最大阵容的军团。入场式毕,首鸣礼炮17响,海军飞机编队飞临运动场上空表演助兴。继而报告,讲话,致辞;裁判员运动员绕场一周,看台上群情狂热,掌声雷动……开幕式中的一个个亮点依次点燃,而大放异彩的是会场中央的广播电台,这一天,从朝城路民众教育馆发射的无线电报,为青岛开启了一个无线广播时代,从朝城路到汇泉广场的沿途广播喇叭下,行人纷纷驻足倾听,交通为之拥堵,岗警们一边招呼过往车辆,一边维持听众秩序……

  运动会鸣金前夕,筹委会在市体育场的会议室里盘点青岛时发现,青岛游泳的总成绩爆出本届运动会的最大冷门:囊括游泳男女高中级的4个团体冠军和团体总分的全部冠军,在23个个人单项冠军中,游泳占8个,另外,打破5项华北运动会纪录,创参加华北运动会以来最好成绩……而1个月前,也是在这里,筹委会还在为游泳赛场大伤脑筋。

  麻烦往往出在那些最不成问题的问题上。青岛,拥有东亚第一海水浴场却偏偏无法把汇泉浴场变成一个水上赛场,当十七届华北运动会打算从青岛开创游泳先例时,猛地被这“无忧之忧”障碍了。最大的障碍是潮汐。筹委会曾设想把汇泉浴场作为赛场,但无奈潮汐起落无从把握。于是想到前海栈桥,回澜阁,镞矢般的个形桥头……

  水上赛场移往栈桥 ,是在汇泉浴场结束初赛之后。而筹委会变更赛场的决议早一个月即在体育场的大门楼上产生。这个大胆的抉择,使水上竞赛重返大海,在国内游泳史上是空前的。当时的游泳赛项已届完备,唯缺蝶泳,而蛙泳始称“俯泳”,水上接力已列入赛程,仅自由式一种。另外,“入水表演”也于本届亮相,“入水”即跳水,也是首次列入赛事,并作为水赛的前奏隆重推出,顿成一大看点,入水跳台设在东边的防浪堤上,向北探出一段跳板。

  当时,栈桥的赛场布置可谓独具匠心。桥下,用成排的浮船作为起点和终点,围成距离50米的泳道,泳道之间以浮标为界,泳道上方悬挂天线,天线上飘着红白两色旗做标记。裁判员统统集中在桥侧的舷梯上卡表计时 。为了便于观摩赛况,整座栈桥面朝西搭起数层露天看台,观摩的人群在看台上排列有序,长达半里,纷纷争睹水上奇观……

  比赛安排在满潮时进行。具体赛程则根据潮汐预报而定。当时青岛的海洋气象观测在东亚屈指可数,建在后海的观潮井将水样定期送往观象台,从水样中分析数据预报每日潮汐,毫厘不爽。栈桥赛场的每一项赛程安排,无不来自于此,可谓“举一发而数窍通矣”。

  青岛人在自家的海乡初履海上赛场,阵容最为强大,与会的87名游泳运动员,青岛人几乎鼎分其一。第二天的赛程未完就爆出新闻:何文雅、何文静、何文锦三姊妹包揽女子50米自由式和100米自由式前3名,被誉为“何氏三杰”。俯泳金牌为来自辽宁的“史氏兄妹”所得。在男子高级、男子中级和女子三个级别中,青岛队积分均居榜首,无怪乎媒体纷纷惊叹:青岛人把栈桥赛场变成他们的市运会!

  十七届华北运动会书写这页辉煌时,盛赞栈桥游泳场的创举“一举而数善备焉”。对栈桥来说,善莫大者,乃十七届华北运动会使它声名远播海内 。七月的这场荣耀,把青岛的名字播撒得炽热而无处不在……于佐臣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